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2億人共情共進,産城人共生共榮
2024-08-19 16:35:14 來源:南方日報編輯:李藤 責編:張琳瑞

  原標題:《東莞東》赴北京巡演,奮鬥故事引人共鳴 2億人共情共進,産城人共生共榮

  如果是46年前,在北京説起東莞,可能沒有多少人知曉。

  而今不同了。一部音樂劇《東莞東》,把東莞故事講到北京。

2億人共情共進,産城人共生共榮_fororder_11

《東莞東》演出現場

  8月15日-16日,音樂劇《東莞東》北京巡演,在祖國首都講述一座城、2億人的拼搏歷程,引起無數人共鳴。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40多年來,有超過2億人在東莞工作過、建設過、奮鬥過。這是《東莞東》2024年全國巡演的第三站。此前,《東莞東》先後在東莞、廣州巡演,在粵港澳大灣區兩座重要城市引起了對東莞城市精神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拾起時光的碎片,拼出一座城市成長的模樣。

  細數歲月的年輪,窺見2億人的青春和熱愛。

  從默默無聞的南粵小城,到聞名遐邇的“雙萬”城市,這部劇不僅講述了改革開放以來2億人的青春、一座城的蝶變、一個夢的延續,更展現了東莞向祖國、向人民、向時代交出的奮鬥答卷。

  産業之興

  2億人接續奮鬥書寫製造傳奇

  音樂劇《東莞東》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人與城市之間的情感,在經濟領域微觀層面上的作用和價值,在改革開放的大時代,情感的共情共鳴共進,應是推動“人—産—城—文”工業文明演進的關鍵要素。

  東莞工業崛起的第一個關鍵詞,是“奮鬥”。

  東莞是奮鬥之城,也是圓夢熱土。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這座城市裏,有的人從保安做起,一步步熟悉技術和市場,化身企業掌舵人;有的人在市場上摸爬滾打,熬過無數次失敗,終於將品牌做到全球頂尖;還有人帶著在東莞學到的經驗技術,返回家鄉,引領鄉親們一起致富……珠江口風雲激蕩,上演著一幕又一幕“草根英雄傳”“鳳凰涅槃傳”。

  個體的奮鬥,可以改變家庭生活;2億人的群體奮鬥,則足以塑造一座城市的品格。

  在東莞,奮鬥精神代代相傳。東莞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先後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國際貿易糾紛、新冠疫情等衝擊,一路跌跌撞撞,但面對每一次狹路相逢,東莞從未迷失方向。

  如今,東莞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齡只有33.4歲,是全國最年輕城市之一。這些年輕人接續奮鬥,讓東莞以只佔全國0.03%的土地,創造了全國0.9%的生産總值。年輕人能吃苦、有拼勁,續寫著精神上的《東莞東》。

  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對此深有同感。他説:“在東莞能感受到一種‘渴望’。東莞有很多年輕人,他們很積極地尋找未來的可能性,這體現出東莞改革開放40多年來再造的基因。不僅在物質層面,人文基因也發生了很大改變。”

  在東莞,我們還看見城市對奮鬥者的尊重和禮遇。多年來,東莞用真誠換人心。把“外來工”改稱“新莞人”,創新外來工隨遷子女積分入學,建立多層次醫療保險制度,大力推動“兩個文明”共享,設立“企業家日”“工程師日”……讓千萬人口和城市共生共榮。

2億人共情共進,産城人共生共榮

北京觀眾在現場互動留影

  除了“奮鬥”,東莞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關鍵詞是“改革”。

  46年來,東莞為全國貢獻了超過100個全國首創改革實踐,被譽為“改革開放精彩而生動的縮影”。

  平心而論,全國有那麼多省會、經濟特區,東莞“啥也不是”,改革開放的頭啖湯,哪輪得到東莞?這就不得不提及2億“東莞人”中的幾張面孔:

  他們是村幹部,日夜駐守在客運口岸,第一時間將考察投資的港商“搶”到東莞;她們是女工,熬夜加班做出符合港商要求的産品,讓全國首個“三來一補”企業落地東莞;他們是村民,勒緊褲腰帶集資建橋,讓“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傳遍全國……

  東莞能有今天,是搶來的、拼來的,是2億人的青春換來的。

  此次《東莞東》北京巡演,也傳遞出東莞掀起改革開放新浪潮的堅定信心。

  如今,在東莞各個領域,改革如春風化雨、熱烈激蕩:科技體制改革,賦予科學家“用打醬油的錢買醋”的自由,得到中國高溫超導奠基人趙忠賢院士的點讚;招商營商改革,讓華為、比亞迪、寧德時代等産業龍頭在東莞聚集,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基層管理改革,釋放鄉村振興的活力,誕生了東莞首個百億元村。

  曾經在東莞工作過、奮鬥過的人回到這裡,無不感嘆:東莞這些年的變化真大!

  奮鬥永遠不止息,改革永遠在路上,東莞仍將“每天綻放新精彩”。

  城市之榮

  46年共生共榮締造城市溫度

  《東莞東》中展現的“三來一補”模式,為東莞帶來的不僅是飛速發展的經濟,還為這座傳統農業縣拉開了城市化進程的序幕。

  在中國現代史的滾滾洪流中,這是個羽化成蝶的故事。這個故事既屬於東莞,也屬於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最為生動的縮影。

  1978年,東莞的經濟開始騰飛,受限于縣的建制,東莞興建大工業園區、拓展城市規劃建設和資源整合都遇到困難,原有的城鎮化規模很難再適應東莞工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升級勢在必行。

  1988年,東莞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千年縣級建制歷史結束,工業化進程大大加速,東莞的快速城市化也插上了翅膀。

  迅猛的工業化,帶來了農民的“洗腳上田”和加速聚集的龐大打工人群,也帶來了社保、戶籍以及子女教育等問題。這成為東莞城市化需要改革突破的一道道關卡。

  1992年以來,東莞在全國率先實施職工社會醫療保險辦法,率先推行農(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率先建立城鄉一體化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以“小微執法”模式探索服務為先、包容審慎的柔性執法……對於一個外來人口占絕大部分的新興城市來説,東莞社保的每一次變革,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嘗試。

  東莞還在廣東率先出臺非戶籍人口積分入戶和非戶籍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辦法,前者被譽為突破“外來工當地入戶瓶頸”的重要舉措,而後者則先行先試讓外來務工人員也能平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務。

  2022年,東莞入選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名單。2024年,東莞將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納入立法範疇。東莞非戶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高達76%,為了這些人在工作之外,有更好的生活,東莞推動實施“企業員工文明共享計劃”和“出租屋文明共享計劃”。尊重每一個奮鬥者,感謝每個人的付出,這是“友善東莞”的城市底色。

  今年6月,東莞推動戶籍改革,大幅降低了現行穩定居住就業入戶條件中居住證和社保的年限要求,讓更多農業轉移人口能夠得到東莞戶籍身份,能夠更好地融入東莞,從而更有歸屬感。

  可以説,四十多年來,全國各地的“2億分之一”見證著東莞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為人們夢想成真、綻放新精彩創造更好環境。不斷變美的城市環境與持續推出的惠民政策,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成果、是吸引人才的關鍵因素,更是在莞奮鬥的每一個人所期盼的。

  在《東莞東》劇中的結尾處,王雪英再次出發,參加在松山湖舉辦的創業大賽,並準備將手袋廠的舊址變成文化創意空間,這反映了東莞幹事創業的氛圍,更重要的是因為東莞有全國一流的營商環境。

  與此同時,東莞的城市品質和內涵也在不斷提升。

  2017年,東莞啟動了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計劃工作,以中心城區強化、城市更新、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等十大領域為重點,聚焦“一心兩廊三區四門戶多節點”重點區域,投入近千億推動了一批精品工程。之後,全市在優化城市空間格局、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和提升城市品質內涵上繼續著力推進各項工作,2019年中心城區“一心兩軸三片區”建設總指揮部和現場指揮部高規格成立……

  如今的東莞已經多年蟬聯“新一線城市”,當那些為這座城市建設奮鬥過的“2億分之一”回到故地,站在中心城區,看著林立的高樓和車水馬龍的交通、都市和自然的和諧交融,定能直觀地感受到東莞社會的進步,感受到這座城市蝶變的力量。

  這種蝶變並非一蹴而就——城市發展“翅膀”的每一次震動,都凝聚著建設者們平凡而偉大的力量,這種力量的名字就叫“歸屬感”。

  人文之盛

  新時代弦歌不輟發掘製造美學

  《東莞東》到達北京,不僅是一次原創精品劇目的跨城演繹,更是一次東莞文化成果的集中展示。

  《東莞東》是繼《外來妹》後又一部以東莞為背景的改革開放主題文藝作品。作為2023年度廣東省文藝精品(文藝人才)扶持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東莞東》充滿“莞味”文化元素,讓生活在東莞的人被劇情逗笑的同時,産生強烈的共鳴。

2億人共情共進,産城人共生共榮_fororder_13

《東莞東》演出現場

  該劇改編自東莞劇作家秦川的同名原創故事,主要角色的背景、性格、經歷來源於現實人物,劇中金虎手袋廠原型為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

  《東莞東》並不是第一部東莞原創音樂劇,它的誕生離不開東莞對音樂劇土壤的長期培育。2007年,東莞率先提出打造“音樂劇之都”。同年,玉蘭大劇院舉辦首屆中國·東莞音樂劇節,這也是國內首個音樂劇節。在首屆中國·東莞音樂劇節上舉辦的中國音樂劇發展高峰論壇之“《蝶》·中國音樂劇·東莞城市文化”研討會,是中國首次舉辦音樂劇高峰論壇,原創音樂劇《蝶》至今仍是經典。

  多年來,僅東莞玉蘭大劇院便推出了22部原創劇目,“為了講好東莞故事。用音樂劇表演的方式錶現本土文化,讓市民感受豐富的文化底蘊,宣傳城市形象,為東莞留下優質的文化財産。”玉蘭大劇院管理委員會主任陳新浩曾提到為何堅持原創的問題。

  實際上,音樂劇只是東莞文化強市建設的一個側面。2022年開始,東莞主動謀劃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圍繞“科技創新+先進製造”城市特色,建設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改革開放文化、潮流文化、體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態文化“七大文化”,創新打造“有一種製造美學,叫東莞”城市IP,以文化強市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東莞實踐,實現千萬人口與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榮。

  以《東莞東》北京站巡演為契機,東莞繼續舉辦“尋找2億分之一,《東莞東》邀您故地重遊”活動,並特別策劃了《尋找“2億分之一”——從東莞東到北京西》九城聯動系列報道,從東莞東站出發一路向北直至北京西站,沿著京九線沿線的重要站點城市,探訪那些曾在東莞留下足跡的奮鬥者。

  當列車到達贛州,一份屬於所有與東莞有關聯的每一個人的共同美食記憶被喚醒。江西鑫金暉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江秀青曾在東莞打拼過,“燒鵝瀨粉”是她在東莞生活的深深印記。

  今年,針對“燒鵝”這個美食IP,東莞做出了新花樣——開通燒鵝文旅專線、打造“吃燒鵝·進莞來”暨東莞餐飲八八節……燒鵝,不僅是地道美食,更是文化名片。“找機會一定回去體驗。”江秀青提到。

  東莞的精彩遠遠不止於此。它是年輕活力的青春之城,也是草根逆襲的奮鬥之城,沿著來時的路一路追尋,全國籃球城市、中國潮玩之都、近代史開篇地、博物館之城、花園城市、音樂劇之都、書香東莞等城市的文化名片熠熠生輝。文化強市建設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東莞實踐,實現千萬人口與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榮。

  一部劇何以為一座城代言?經久不衰的奮鬥故事、招才引智的堅定決心、推陳出新的文化傳播或許是《東莞東》的答案。

  各界熱議《東莞東》:

  記錄時代精神

  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在巡演現場,《東莞東》所表達的奮鬥故事和時代精神,引起各界熱議。

  “這是一部難得一見的精品。”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李象群看完後表示,《東莞東》舞臺很美,視覺衝擊力很強,將觀眾慢慢地帶入到故事中去。“我也是那個時代的人,看到裏面人物經歷的酸甜苦辣,我也想起了自己年輕時候創業的艱難,但就是要證明自己,如果我們不站起來,就會被淹沒,如果我們能站起來,那人生就很開闊,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勇氣,堅定的信念,就像看到火車必定到站。”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施戰軍表示,這部劇非常靈動,將東莞改革開放的故事編織成了雲錦,順著《東莞東》音樂劇的紋路感受到了質感。“音樂洗了耳朵,故事洗滌我們的心靈。”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李丹陽表示,《東莞東》音樂劇從歷史背景、演員的舞臺表演都是全方位的,通過描寫打工妹為了實現人生夢想,去東莞這個陌生地方改變命運的故事,從她們身上看到了永不言棄的精神,看到了中國人的奮鬥精神,現場演唱清新接地氣,表演很真實,場景令人感動。

  “非常驚艷,這是中國原創音樂劇中品質上乘的作品,從細節之處展現了東莞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發展歷程,看了後讓我非常想知道現在東莞是什麼樣子。”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係教授、中國音樂劇協會理事張小群表示,故事以小人物作為切入點,很好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奮鬥者,和當下在城市的打工人能産生很強的共情。

  《東莞東》北京巡演消息傳出後,很多在京莞企積極報名,很快把票搶完了。“《東莞東》音樂劇以改革開放大潮中來東莞的年輕人奮鬥追夢的故事為藍本,坦率説我也是其中的一員,也見證了東莞的變遷。”北京東莞企業商會副會長、黨支部書記汪曉平表示,《東莞東》讓自己回憶起在東莞的青春歲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該劇通過動人的故事展現了東莞的發展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等,提升了東莞的影響力。

  《東莞東》發出邀請信:

  “是人才,進莞來”

  “尋找2億分之一——《東莞東》邀您故地重遊”北京站活動舉行,東莞市領導與“2億分之一”的代表親切會談,傳遞出城市對人才的尊重和友善。

2億人共情共進,産城人共生共榮_fororder_14

《東莞東》在北京引起廣泛關注

  “今天被邀請參加‘尋找2億分之一’活動讓我感到非常高興,東莞沒有忘記我們這些曾經在東莞工作過的人。”受邀代表屈化民曾擔任散裂中子源總工程師,一直到裝置驗收達到國家要求後,才回到北京。如今,在北京的他仍然非常關心中國散裂中子源,只要中國散裂中子源有需求,他都會趕回東莞開展工作。

  面向未來,《東莞東》發出了“是人才,進莞來”的邀請。

  近年來,東莞拿出真心實意與真金白銀,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各類人才。在東莞,人才引進有補貼,素質提升有補貼,實習見習有補貼;“玉蘭卡”“莞香卡”為人才提供住房、教育、醫療等24項尊享服務;每年高規格舉辦“高層次人才活動周”;入戶新政大幅度放寬入戶條件……東莞加快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吹響“是人才,進莞來”口號,全力推進“十百千萬百萬”人才工程和“技能人才之都”2.0版本,努力把東莞打造成為大灣區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清華大學博士唐蒙曾在中山大學讀書,在看完《東莞東》後説:“感受到東莞是一片幹事創業的熱土,很多清華學子都對東莞特別嚮往,想去東莞創新創業。”

  如今的東莞,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東莞東》就像一封邀請信,誠邀天下英才,續寫發展傳奇。(文 南方日報記者 吳擒虎 龔名揚 章倩倩 靳延明 圖 龔名揚 鄧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