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廣州市黃埔區委宣傳部
2024年10月10日,對於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長寨街道付家院村的村民而言,是一個閃耀著豐收光芒的日子。當天,繼去年秋天之後,由來自中國水稻研究所、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貴州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的專家組成的測産驗收組,再次走進該村單季稻超高産攻關基地,進行現場測産驗收。測産的結果依然令人欣喜——今年該基地的水稻平均畝産是904公斤。
長順縣長寨街道付家院村用收割機收割水稻
這是廣州黃埔與貴州長順自去年2月9日簽訂合作協議,引入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共同開展單季稻超高産攻關、雜交水稻親本繁殖試驗、綠色優質高原大米三個水稻科技攻關項目以來,兩地水稻科技攻關協作項目迎來的第二個豐收年。
“這是一個全新版的‘稻粱謀’。”Peter Helis(中文名:賀勵平),廣州市黃埔區投資促進局全球招商總監,一個在中國生活了25年的德國人,在深入走訪了貴州長順縣與廣州黃埔區的東西部協作項目之後感慨萬千。他説,如果人類真的能夠穿越千年時空,他一定會回到唐朝,告訴曾經寫下“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的詩人杜甫,如今的中國,正在演繹著一個全新的“稻粱謀”。
在Peter Helis看來,中國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欠發達地區攜手共進,共謀“稻粱”之策,鋪就的是一條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
而最初吸引Peter Helis遠赴貴州長順的,是一塊石頭。那是一塊立在稻田邊的石頭,上面刻著15個字——交麻人民從此吃上了自己種的大米。
這15個字的背後,究竟藏著怎樣一段故事?中國東部發達地區的技術優勢與西部地區的資源稟賦究竟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中國的東西部協作給老百姓的生活究竟帶來了怎樣的改變?Peter Helis決定遠赴貴州尋找答案。
交麻人民從此吃上了自己種的大米
長順縣鼓揚鎮交麻村,是一個隱藏在貴州西南部崇山峻嶺之中的小山村,也曾是貴州最貧困的村之一。這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當地人形容是“地無三尺平,山無三寸泥”。轄區內8000多畝的耕地,無一例外都是旱地。
在交麻村的歷史上,從未有過水稻種植的記錄。村民們能種的,只有産量低、出售價格也低的玉米、馬鈴薯。在這個有著244戶人家的村莊,人們都懷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吃上自己種的大米。
交麻人民究竟是怎樣吃上自己種的大米的呢?
Peter Helis帶著這個疑問,走進了這個從長順縣城出發還要驅車60公里才能抵達的小山村,走進了那片立著那塊石頭的稻田,走進了當地村民的家。
很多交麻人都記得2022年10月13日這個日子。這一天,交麻村高標準農田改造建設項目正式開工,這標誌著該村水稻種植的新篇章就此開啟。旱地變水田,坡地改梯田,狹窄變寬闊,貧瘠變肥沃,曾經的438畝610塊零星的旱地小田,整合成了480畝280塊整齊的連片水田。
長順縣鼓揚鎮交麻村水稻豐收景象
高標準農田改造完成後,這個小村終於迎來了水稻種植的歷史時刻。
2023年的春天,他們小心翼翼地在試驗田裏播下了希望——30畝節水抗旱型水稻。
交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天象告訴Peter Helis,以前,村裏大多數老百姓吃的都是玉米麵、玉米飯,想要吃大米飯,要靠出去買。“家裏條件好一點的還可以去買,家裏相對貧困的,就買不起了。”
2023年的秋天,在來自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業科技專家的指導下,交麻村終於迎來了史上第一個稻穀豐收節。當年的測産結果顯示,他們第一年栽種的節水抗旱型水畝産高達664公斤。産量比種玉米增加了一倍,每公斤大米的售價也比玉米增加了一倍。如果把整個村的400多畝地全部種上水稻,全村老百姓的年人均收入將可增至1.4萬元到1.5萬元。
隆平農業科技(廣州)黃埔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建武,就是前往交麻村進行種植指導的專家之一。他説,從2022年底開始,整個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的專家團隊就到了該村,對當地的氣候和土壤進行了實地調研。
當地村民陳宇告訴Peter Helis,去年,水稻豐收的消息傳來時,整個村子都沸騰了。“我家的水稻豐收後,我把大米分給我們的親戚朋友和周邊鄰居吃,他們都覺得很好吃。”
Peter Helis和交麻村村民陳宇坐在田邊交談
交麻村人終於吃上了自己的大米!這個曾經與水稻無緣的“旱窩窩”,如今瀰漫著稻米的香氣。曾經在東南沿海城市打工的陳宇,親歷了現代農業科技給交麻村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決定不再遠走他鄉打拼。他説,現在留在家鄉,同樣可以過上不錯的日子,而且還可以更好地照顧家庭。
在Peter Helis視角下,一粒稻穀,一碗米飯,承載的是交麻村人最樸素的希冀和夢想。而陳宇和他的家人,正是這一夢想實現過程中最有説服力的見證者。
從“專家田”到“農民田”的轉變
在Peter Helis看來,對於農田資源相對缺乏的廣州黃埔而言,與貴州長順的合作,不僅推動了“專家田”到“農民田”的轉變,也讓研究人員的科技成果在這裡得到了快速“變現”。
2023年2月9日,廣州黃埔與貴州長順簽訂合作協議,引入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共同開展單季稻超高産攻關、雜交水稻親本繁殖試驗、綠色優質高原大米三個水稻科技攻關項目,正式拉開了兩地農業科技協作攻關的序幕。
在長順縣長寨街道付家院村單季稻超高産攻關基地,Peter Helis遇見了一位叫柏世芬的八旬阿婆。老人身著藍底白花衣服,頭戴斗笠,背著背簍,臉上的笑容燦爛明媚,Peter Helis形容“宛如田間盛開的花朵”。
爽朗的柏世芬阿婆,用貴州方言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農業機械化給村裏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Peter Helis沒有全部聽懂,但他説,他能感受到她滿心的歡喜。
顯然,黃埔在長順的水稻科技攻關項目,不僅給村裏帶來了水稻的高産,更將村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
在長順縣擺所鎮松港村的綠色優質高原大米種植基地,村民王朝先跟Peter Helis説起自己的農耕生活,很是愜意。他説,他每年只需要花680元,將稻田交由全程機械化的農機公司託管,到了秋收季節,便可“坐享其成”。該基地全程採用綠色防控技術和農機耕作,畝産高達455公斤以上。Peter Helis發現,插上科技翅膀的現代農業,早已顛覆了當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種模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Peter Helis很喜歡中國這句古話。他在走訪中了解到,黃埔與長順的合作,採用“黃埔技術+長順資源+農戶種植”的模式,在良種試驗、農機推廣、農民自種的一體化推進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農戶們自己都能操作的技術體系。“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漁’。”他説。
在綠色優質高原大米的另一個種植基地——廣順鎮馬路村,既是屯堡地戲演員,又是基地農機手的金銀翔的故事,深深打動了Peter Helis。
金銀翔説,此前他和妻子一直在浙江紹興打工。因為中國東西部協作,村裏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村民們都有了不錯的收入,夫妻兩人決定返鄉並加入合作社。如今的他們,不僅收入翻了一倍,可以更好地照顧孩子,“閒暇時還可以把地方文化屯堡地戲也發展一下”。
長順縣廣順鎮馬路村村民表演擁有600年曆史的“屯堡地戲”
Peter Helis説,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找到薪酬不錯的工作,工作之餘,既可陪伴家人,養育孩子,享受天倫之樂,又可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豐富的文化生活,這是東西部協作最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産業協作帶動當地居民就業增收
山海協作,共赴富裕之路。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一幅壯麗的“山海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在這幅畫卷中,東西部地區的農業産業協作,同樣也是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貴州長順,Peter Helis深度走訪了幾家在東西部協作中迅速成長的企業。其中,貴州長順八妹農副産品開發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熊凈,留給他的印象最為深刻。
熊凈在家裏排行第八,當地人都叫她“熊八妹”。62歲的她,24歲就開始闖蕩商海,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個體戶。她擺過小攤,賣過毛線、水果、電話機,開過餐廳。十年前,她註冊成立了“長順八妹”這個公司。Peter Helis説,她的人生經歷,就是一部鮮活的創業史。
十年前的熊八妹,做夢也沒想到,她會在幾年後迎來人生的巨大轉折。2021年,廣州黃埔的1988萬元協作幫扶資金,讓“長順八妹”的生産設備有了“鳥槍換炮”的升級改造。
從兩台榨油機,到貴州省內最大的物理壓榨生産線,“長順八妹”實現了質的飛躍。全自動化、智慧化、規範化的運營,讓其壓榨菜籽油的生産能力翻了幾番,提升至年産3萬噸,年産值也直線上升,提高到5億元。
“長順八妹”的成長,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成功,它更帶動了整個長順縣的農業發展。這些年來,熊八妹通過免費提供種子給農戶種植並承諾回收油菜籽的方式,直接帶動農戶近2000戶,種植油菜13.5萬畝,每戶農戶平均增收4280元。
無獨有偶,黃埔重點扶持企業“長順綠殼蛋雞”的養殖,帶動了長順縣新增就業1000余人,參與養殖的農戶每年人均增收6000余元;“但家食品”帶動了養鴨農戶380多戶,每年每戶平均增收2.4萬元;貴州“黔溯鮮”的豬肉,在東西部地區的優勢互補和資源連結中,登上了黃埔區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食堂餐桌……
據統計,自2021年以來,廣州黃埔在長順投入的協作幫扶資金超過了1.1億元。雙方共建的粵黔協作現代農業産業園、長順縣工業園區産業園,已成為吸納勞動力的新磁場。進駐園區的企業,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無一例外地,都帶動了當地農戶的就業增收。
老百姓的笑容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在長順縣長寨街道付家院村的曬谷場上,Peter Helis見到了廣州開發區穗港科技合作園管委會副主任郭海鵬。作為黃埔派駐長順的黨政幹部,他在這裡挂職縣委常委、副縣長。
“能夠助推西部地區踏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快車道,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就感。”郭海鵬談及他在貴州長順的挂職生活,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讓Peter Helis感觸至深。
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長寨街道擺塘梯田
在中國,像郭海鵬和李建武一樣,從東部發達地區奔赴西部地區挂職和進行技術支持的黨政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成千上萬。據統計,僅2023年一年,中國東部8個省市和西部10個省區市協作雙方互派黨政挂職幹部3045人、專業技術人才2.5萬人。
2023年,黃埔派駐貴州黔南州黨政挂職幹部9名,其中長順3名;接收黔南州派駐黃埔黨政挂職幹部36名,其中11名來自長順;黃埔派駐黔南州挂職幫扶的專業技術人才92名,接收黔南州來黃埔交流學習的專業技術人才67名。這些雙方互派的黨政挂職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成功地架起了雙方溝通和協作的橋梁。
新時代的中國,東西部協作的逐步制度化正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據統計,僅2023年一年,東部8個省市向西部10個省區市投入財政援助資金超過230億元,雙方共建産業園區775個。
通過幾天的深度走訪,Peter Helis心中的所有疑問都有了答案。在他看來,在廣州黃埔與貴州長順之間的這段東西部協作的故事中,無論是一袋米,還是一桶油,亦或是一枚蛋、一隻鴨、一頭豬,每一樣都是關乎老百姓生活的“稻粱謀”。“這就是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他説,“在這片土地上,老百姓的笑容,才是最寶貴的財富。”(文 黃蓉芳 圖 黃埔區委宣傳部)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