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九,如約而至,廣州第三度迎來全市高品質發展大會。
“新春第一會”備受關注,不僅在於其召開時間早,更在於它劃定的是影響深遠的政府工作主線:癸卯兔年,“三個一萬億”目標擲地有聲,全市經濟總量躍上3萬億元新臺階;甲辰龍年,以“二次創業”奮進姿態拉開“大幹十二年、再造新廣州”序幕。
今年的大會,以“加快建設‘12218’現代化産業體系”為主題,進一步釋放出廣州重構産業發展新優勢、打造發展新質生産力重要陣地的強烈信號和堅定信心。
“12218”,如何理解這串打開廣州産業未來的密鑰?它從何而來,將引領廣州向何處去?在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提煉我們黨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指出做好經濟工作必須統籌好“五對重要關係”,即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係,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係,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係,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係,必須統籌好提升品質和做大總量的關係。
探析“12218”,這組數字背後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賦予廣州的使命任務要求,體現了廣州對自身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科研條件的深刻認識,更蘊含著對新時代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入理解。
(一)
産業新藍圖從何處來?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係,是藍圖的“起筆點”之一。“百貨均輸成劇邑,五方風氣異中原。”兩千多年商貿經濟的生生不息和商貿文化的穩定傳承,讓商業和市場化基因深嵌在廣州城市發展脈絡之中。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經濟快速騰飛,為城市發展、居民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經濟起步早、氛圍濃、發育充分。
然而,“有效市場”並非“全能市場”。在國際科技和産業競爭越發激烈的當下,産業發展越發需要“居高望遠”“承受風險”。哪個城市能更快將産業潛在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哪個城市才能佔領先機。這必須是“政府之手”和“市場之手”共同努力的結果。
客觀來看,廣州如今得以形成汽車、電子、石化三大支柱産業,囊括聯合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行業,擁有12個千億級戰略性産業集群、9個千億級服務業,過去的産業謀劃是符合規律、成效顯著的;同時也要看到,廣州在發揮有為政府作用、謀劃推動産業發展特別是新興産業方面還大有可為。“12218”,正是通過構建起廣州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四梁八柱”,來明確廣州産業發展、資源投向的“有所為、有所不為”。
向何處去?“12218”現代化産業體系始終堅持“1”個總體要求,即堅持産業第一、製造業立市;重點把握“2”個主攻方向,即製造業服務業“兩業融合”、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科學謀劃15個戰略性産業集群和6個未來産業,共“21”條賽道;佈局發展現代金融、科技服務等“8”個現代服務業。
15個戰略性産業集群中,廣州又根據産業基礎、成熟程度細分為新興支柱、戰略先導、特色優勢3類,包括智慧網聯與新能源汽車、超高清視頻與新型顯示、生物醫藥與健康、人工智能、半導體與積體電路、低空經濟與航空航天等産業。
廣州CBD
(二)
下一個問題是,如何“畫準”“畫細”這份産業新藍圖?産業謀劃不是賭注,它既需要科學的決策,又需要大膽的探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係,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細看“12218”中“21+8”的産業佈局,既有發揮廣州作為“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的産業門類齊全、供應鏈強大的優勢,旨在增加高品質供給的規劃;也有發揮作為“國際商貿中心”的市場流通優勢,增強廣州需求與供給的適配性的部署;更值得關注的是,探索通過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創造和引發新需求的設計。戰略先導類的低空經濟與航空航天,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剛剛過去的2024年,被視為“低空經濟”的元年。低空經濟,是指利用低空空域資源,通過無人機、航空器等手段,實現各種商業活動和公共服務的新型經濟形態。無人機播種、無人機外賣“從天而降”不再新鮮,打“飛的”跨城飛行有望實現……低空經濟,不僅是把“路”修到空中去,更是通過創造消費需求、提升創新能級,打開空中新“藍海”。到2030年,中國低空經濟規模有望達2萬億元。
在這場“天空之城”的競逐中,如何避免“一擁而上”?每個城市都要看清自己的基礎與優勢。從“量”上看,廣州擁有從事低空經濟的企業4200多家,全國排名第二;從“質”上看,全球首架分體式飛行汽車試飛成功、全球首個飛行汽車工廠智造基地動工、全球首個“三證”齊全的eVTOL企業誕生、國內首個低空經濟應用示範島落戶……多個與低空經濟相關的“第一”都在廣州誕生。
要大膽探索,也要穩紮穩打。去年,廣州密集推出低空經濟發展政策措施——《廣州市低空經濟發展條例》《廣州市低空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廣州市推動低空經濟高品質發展若干措施》等,聚焦空域管理、基礎設施建設、飛行服務、産業發展及應用場景等關鍵領域細化措施,加快推進低空經濟高品質發展。
廣州建設低空飛行管理服務平臺
(三)
“12218”現代化産業體系,是動態演進的體系,“喜新不厭舊”。
廣州傳統産業基礎好、規模大,因此這份産業新藍圖突出“新老並舉”,著力統籌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係,強調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推動傳統産業向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一體推動傳統産業改舊育新、新興産業培優塑新、未來産業超前謀新,實現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
沒有夕陽的産業。在廣州,“老紡織”正勃發數字“新脈搏”。作為領先的紡織産業互聯網企業,致景科技從紡織面料製造環節切入,針對上游打造了“飛梭智紡”,通過織機監控、産量報表、工資計算、效能分析等功能,以AI驅動超9000家織廠、累計超70萬台織機降本增效;針對中下游打造“百布”成品布交易服務平臺,以“AI+大數據+智慧硬體”解決“找布難”“找布慢”問題,輸出了紡織産業數智化轉型的“廣州方案”。
建築業的發展也是“綠意漸濃”:近日,廣州金融城見證了國內首座超高層近零能耗建築——中建四局科創大廈的拔地而起。憑藉“光伏遮陽一體化、建築節能設計、可再生能源運用”等建造技術,這座大廈實現年均綜合節能率61%,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成為傳統建築業綠色轉型的生動實踐。
中建四局科創大廈是國內首座超高層近零能耗建築
推動産業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是廣州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的必然選擇,是響應“雙碳”行動的必然要求。以品質提升、品牌塑造、企業培育推動傳統産業從成行成市向成名成品升級,必能讓廣州産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四)
建設“12218”現代化産業體系,同樣需要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廣州集聚了全省70%的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以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中大、華工等高水準研究型大學,是全國唯一聚集國家實驗室、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大科學計劃等國家級重大科創平臺的城市。可以説,積澱的“科技”存量資産體量相當大。
但也要看到,廣州在一些高精尖領域還存在技術供給不足的情況,亟須推動高品質科技成果轉化,關鍵在於協調用好存量技術資源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供給,形成一批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將廣州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未來産業創新發展勝勢。
盤活“科技存量”,廣州圍繞打通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出臺《廣州市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若干措施》,配套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盡職免責制度指引。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有力支撐環五山創新策源區建設、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積極承接港澳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全市技術經理人隊伍持續壯大,2024年新培養技術經理人近2000名。
做優“科技增量”,廣州聚焦國家戰略部署,構建形成了“2+2+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的佈局,同時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聚焦智慧網聯與新能源汽車、半導體與積體電路、人工智能等重點産業,實施産業鏈創新聯合體協同攻關計劃。
要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上有新突破,必須堅持向科技要生産力,集中資源力量推動新興産業從星星之火向星火燎原放大。“12218”前瞻佈局的6個未來産業,智慧無人系統、具身智慧、細胞與基因、未來網絡與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國家有要求、廣州有基礎、市場有前景。唯有抓住産業與科技互促雙強這個關鍵,進一步釋放“從0到1”的顛覆性創新,打通“從1到N”的産業化發展,才能推動現代化産業體系向縱深、高遠拓展,不斷夯實實體經濟的産業根基。
廣州國際生物島
(五)
必須統籌好提升品質和做大總量的關係,是紮實推動高品質發展、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物質基礎的現實要求。
面向2035,廣州提出“大幹十二年、再造新廣州”,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要支撐經濟總量翻一番,既需要從“量”上下功夫,在固定資産投資、工業增加值、內外貿等主要指標上實現倍增,也需要在“質”上求發展,強化結構升級,實現以質取勝和規模效應相統一,不斷夯實廣州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
“量”的潛能從何而來?“質”的提升如何實現?答案之一在“12218”密鑰的最後一個數字:8個現代服務業。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要求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現代服務業是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的優勢主要集中在生活性服務業,“煙火氣”蓬勃,生産性服務業體量相對較小,對製造業的賦能力度不足。
為此,“12218”不僅提出加快發展8個現代服務業,還明確進一步推動製造業、服務業“兩業融合”,推進服務業結構升級,通過研發破局、科技賦能、設計增值、金融輸血,讓服務業和製造業相融相長,進一步做強現代商貿、文化創意等“尖子生”行業,在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性門戶功能中推動現代服務業擴量提質、出新出彩。
“真正的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良好的法治環境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在廣東啟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楊滿玉看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以及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加速對接,廣州法律服務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例如護航企業“出海”。
近年,在涉外法治建設上,廣州亮點頗多:設立全國首個涉外法治工作專門機構,率先建立涉外法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機制;出臺《廣州市南沙區市場主體登記確認制實施辦法》,建立與港澳、國際接軌的市場主體登記制度;推進廣州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打造聯動香港和澳門、面向全球的國際商事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當然,廣州的優勢和潛力不限於此。當前,廣州正持續優化産業友好型、企業友好型和企業家友好型營商環境,全力建設全國産業生態最好、政務服務最優、綜合成本最低的營商環境高地。
春天是謀劃藍圖的最佳時刻,也是耕耘播種的最好時節。這座跨越千年的商都、這座成就奇跡的城市,將錨定“排頭兵、領頭羊、火車頭”標高追求,沿著“12218”描畫的藍圖,以“拼出一片好春光”的衝勁,努力“跳”上新高度、“跑”出新業績,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當好示範。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方晴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傑、吳子良、邱偉榮 、李天研、楊耀燁 通訊員:李劍鋒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