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第三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短視頻大賽頒獎典禮暨第四屆邀約儀式在深舉行
2025-04-17 16:16:31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朱樺 責編:王悅陽

  4月15日,第三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故事短視頻大賽頒獎典禮暨第四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故事短視頻大賽邀約儀式在深圳舉行,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亞立出席並致辭。來自32個國家的560余部作品以鏡頭為舟,穿越中亞戈壁與非洲草原,串聯起敦煌月牙泉與迪拜太陽能矩陣的生態對話,在深圳書寫了一場跨越山海的綠色敘事。

第三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短視頻大賽頒獎典禮暨第四屆邀約儀式在深舉行_fororder_171

現場圖 供圖 活動主辦方

  32560部作品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生態畫卷

  四月的鵬城春潮涌動,前海大廈的會議室內,大螢幕上一幀幀畫面正掀起綠色波瀾:馬東鐵路“環境官”講述中交四航局的工程師為當地架設陸地“綠色橋梁”,外國留學生組團打卡揭開杭州青山村産業多元化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生態畫卷,中國香港5歲“環保小衛士”用稚嫩雙手分揀可回收物,深圳海辰平權英雄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則記錄著離網能源解決方案如何讓非洲用電困難地區用上穩定電力……這些來自第三屆大賽的獲獎作品,生動展現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清潔能源、綠色基建、生態保護等領域的創新實踐。

  “可回收垃圾能變廢為寶,易拉罐要丟進藍色桶。”香港5歲萌娃“麥兜”奶聲奶氣地説道。他的綠色故事成為焦點:“麥兜”在家庭引導下堅持垃圾分類4年,其母親坦言,通過垃圾分類政策的鼓勵和父母的言傳身教,環保意識已融入孩子生活,“希望垃圾分類像呼吸一樣自然”。

  “當新能源的駝鈴重新搖響,當文明共生的星火照亮寰宇,我們終將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長卷裏,看見今天種下的希望。”數據顯示,本屆大賽參賽規模和作品數量再創新高,影響力逐年擴大。從首屆大賽收到10余個國家的150余部作品,到第三屆大賽匯聚全球32個國家的560余部佳作,參賽國家數量、作品規模都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內容也愈發豐富多元。以《絲路情低碳夢》《國際Z世代的鄉村圖鑒》《邊撿垃圾邊旅行》為代表的優秀作品在國內外社交平臺播放量超1億次,引發全球青年對綠色發展的熱烈探討。

  綠色技術出海催生“小而美”全球實踐

  頒獎現場,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亞立強調,“2024年深圳與共建國家進出口額達1.63萬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新能源産品出口占比超三成。”這份成績單背後,是深圳構建的立體化綠色合作網絡——與40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53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友好交流城市,在貿易投資、創新産業、人文旅遊等領域展開廣泛合作;與生態環境部共建全國首家服務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級實體平臺,深度融入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同時,將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在城市建設的每一個角落。這些實踐成果,不僅為深圳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綠色發展經驗。

  農興科技(中山)有限公司創始人葉小玲則分享了綠色農業出海的新機遇。這位從汕尾農村走出的企業家,將雲南茶業、貴州獼猴桃、昭通蘋果和“維C之王”刺梨等高原特色農産品帶出大山。在“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助力下,葉小玲與烏茲別克斯坦客商成功簽約,將中國綠色農産品輸出到中亞。面對語言障礙,一句英語都不懂的她創造性運用AI翻譯工具突破交流壁壘,用科技架起綠色農業合作橋梁。

  第四屆大賽全球啟航 三大創新拓寬敘事邊界

  在眾人期待中,第四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故事短視頻大賽向全球正式發出邀約。

第三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短視頻大賽頒獎典禮暨第四屆邀約儀式在深舉行_fororder_173

現場圖 供圖 活動主辦方

  張亞立表示,站在新的起點,希望第四屆大賽在三個方面進一步發揮引領作用:一是積極傳播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提升大賽的傳播效能和國際影響力,讓“小而美”的故事遍地開花;二是不斷促進交流互鑒。通過豐富大賽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吸引更多國家、城市及其創作者加入,促進交流與合作,共享綠色發展經驗;三是持續發揮深圳先行示範優勢。充分利用大賽平臺,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圳綠色實踐成果,讓更多“深圳綠”點亮“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主任郝明途表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故事短視頻大賽,不僅是一個展示的窗口,更是一個匯聚力量、共築美好未來的舞臺。他表示,期待所有關心綠色發展的朋友們,用短視頻記錄綠色發展故事,用故事傳遞綠色發展力量,讓綠色發展理念在全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文 李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