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發佈14項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科技創新應用項目。
“數字人志願者”提供24小時智慧服務,“AR數字人民幣硬錢包”創新安全交易生態,“微納米級被動式製冷涂層技術”助力綠色全運……這些創新技術正以灣區智慧,書寫科技與體育深度融合的時代篇章。
作為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首個國家級綜合體育盛會,十五運會不僅是體育競技的舞臺,更是廣州以“科技全運”驅動産業升級、培育未來經濟新動能的重要契機。廣州以“賽事搭臺、科技唱戲、産業聯動”為核心理念,通過“12218”現代化産業體系與全運會科技創新應用的深度融合,打造“需求牽引-技術研發—場景驗證—産業轉化”的閉環生態,為全球重大賽事科技賦能提供“廣州範式”。
賽事搭臺:硬核科技構建智慧城市基底
在14個科技創新項目中,11項深度集成人工智能技術,覆蓋率達78.6%。這批項目將創造多個“首次”紀錄,如AR數字人民幣、元宇宙全運村等均是首次應用於全運會上,“數字人志願者”在志願服務領域首次應用。
AI替代:以智慧帶來效能
首個大型賽事AI數字人志願者成為焦點
在啟動儀式現場,趣丸科技展示的24小時在線的AI數字人志願者成為焦點。趣丸科技基於自研的MaskGCT語音大模型與Kiss3DGen三維生成大模型,打造全國首個大型賽事“數字人志願者”體系,該系統可降低30%人力成本,服務響應效率提升50%,在賽事諮詢、多語種翻譯等場景為超百萬人用戶提供在線賽事服務諮詢。
無人機、無人車、機器狗協同作業替代人工巡檢任務
廣州供電局開發提供的“空-地-隧”一體化線路無人巡檢方案,通過無人機、無人車、機器狗協同作業,替代65%人工巡檢任務,特巡效率提升3倍。其研發的全球首個AI低壓線路故障定位系統,通過AI智慧演算法替代傳統檢測,15米內精準鎖定問題線路,準確率超90%,檢測範圍是傳統設備的2倍。賽後用於城市電網,預計年均可減少經濟損失超千萬元。
AI預警:以精准保障安全
智慧場館雲平臺搭建的“數字孿生底座”,集成場館環境感知、客流密度預警、設備故障定位功能。項目數據顯示,平臺可實現消防、安防等異常事件秒級響應。
智慧場館雲平臺
廣州氣象臺的賽事關鍵時段精準天氣預報高進階技術研發應用,成功將空間預警能力精細至前所未有的10米級,時間解析度達到每12分鐘更新一次,為賽事氣象保障樹立了全新標杆。
AI陪伴:以關懷傳遞溫度
六足導盲機器人在複雜地形測試中展現驚人適應性,其搭載的AI環境感知系統,能識別多種常見障礙物並實時調整路徑,將在機場、高鐵站、公園、運動場館提供服務,預計為視覺障礙人士自主出行安全感提升60%,出行效率提高50%以上。
六足導盲機器人在複雜地形測試中展現驚人適應性
夥伴科技的無障礙服務機器人通過釐米級無軌導航、實時手語翻譯、多語言講解等功能,帶給殘障人士獨立參與和體驗賽事的豐富體驗。賽事結束後可遷移至政務服務大廳、展覽場館等場景拓展應用。
AI體驗:讓在線如同在場
廣州移動研發的“元宇宙雲上全運村”項目,通過構建元宇宙數字空間,全國首次在大型體育賽事中規模化應用數字人分身技術,融合雲渲染、AI 導覽、文體大模型等前沿技術,支持萬人併發的3D虛擬全運村場景,打造線上沉浸式互動的觀賽體驗。
廣電運通AR數字人民幣硬錢包將支付功能與文化傳播融合,用戶掃描硬錢包觸發“醒獅躍動”“粵劇扮相”等AR互動,通過近場通信(NFC)與增強現實(AR)技術疊加,打造“支付即體驗”的新場景,也為港澳參賽者提供了跨境支付的便利,支持賽事場館內外的快捷支付,未來還將集成場館、酒店智慧出入管理,乘坐公交地鐵。
這些看似炫酷的項目,是廣州深入理解市場需求本質,將技術落地到充滿溫度的應用場景的探索實踐,背後蘊含著廣州産業轉型的深層邏輯。廣州正以全運會為契機,讓科技成果不僅服務於11月的賽時保障,更成為激活産業、惠及民生的長效引擎,構建“賽事搭臺、科技唱戲、産業受益”的良性生態。
産業躍遷:從賽場到市場的技術轉化
從數字人志願者的多模態交互,到電纜隧道的無人化巡檢,人工智能深度滲透賽事、場館服務場景,這些技術突破絕非偶然。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亞勤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AI已開啟第四次工業革命。據數據統計網站Statista估算,2024年服務機器人市場營收約達362億美元,2029年將突破730億美元。發佈儀式同一天,第137屆廣交會在廣州琶洲開幕,首次設立服務機器人專區,宇樹科技等46家企業紛紛攜明星産品參展,人形機器人、機器狗、巡檢機器人、手術機器人、餐飲機器人、配送機器人……競相大放異彩,“未來已來”的感嘆火爆中外朋友圈。
向一流的科創資源要支撐,以未來産業破局新舊動能轉換。廣州積極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聚焦智慧無人系統、具身智慧等新賽道,前瞻佈局6個未來産業,力爭在5-10年內實現倍數級增長,以科技創新激活“12218”現代化産業體系“動力源”。
“努力成為新規則的重要創設者、新賽道的重要主導者。”前不久,廣東省發佈首批50個人工智能終端産品、行業大模型和應用解決方案名單,廣州企業的項目達24個,接近半數;29個人工智能應用解決方案中,廣州佔18個,比例高達62%。廣州正以“領跑者”姿態,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
遴選種子,培育一片森林
據廣州市科技局介紹,14個項目中,有10個來自廣州本土企業或科研單位。前期,廣州賽區執委會組建科技專班,由市科技局牽頭,通過“訂單式”精準對接開展項目徵集,立足灣區、面向全國進行技術掃描,並通過嚴格篩選論證,最終從數百項申報方案中脫穎而出這批“科技尖兵”。在市科技項目支持下,將結合賽事需求進一步研發,應用於賽事,並進一步應用於城市發展。
在未來産業發展中,廣州將秉承這種依託場景應用的真實需求、精挑細選潛力項目的精神,積極培育一批種苗項目。年初,廣州市科技局局長謝明提出,“組建百億規模的廣州未來産業科技創新基金,打造百個首試首用示範應用場景,培育百家科技領軍企業”。
這座城市的科技創新資源寶庫,正在為新産業的發展帶來源源動力。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成立以來,已連續兩年向國家選拔培育了數量居全國第二的重點專項,並加快國家顛覆性技術項目成果在廣州集聚轉化。大灣區國創中心正加快工業軟體、粒子應用技術成果轉化,孵化的泊川軟體已完成首輪融資。生物島實驗室正打造成為承接廣州實驗室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科技成果在穗轉化的平臺,將以我市生命科技優勢資源賦能未來産業茁壯成長。
謝明表示,建立“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協同的前沿技術發現機制,發掘一批顛覆性創新成果,謀劃一批引領性重大産業項目,佈局一批未來産業先導區,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推動未來産業規模倍數級增長,是廣州下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的切實路徑。
開放協同:科創智慧的生態共建
14個項目匯聚了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等多元主體,既有廣電運通、趣丸等灣區科技企業,也有來自北京、上海的國家級創新團隊,更不乏香港、澳門的跨境合作項目。這種“全國智慧+灣區特色”的組合,既是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的生動實踐,也標誌著廣州正從“賽事承辦城市”向“創新樞紐城市”升級——不僅是科技成果的“使用者”,更是創新生態的“構建者”。
趣丸科技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兩所頂尖高校共建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為其大模型達到SOTA效果注入了領先科研動力,為大灣區科技産業協同發展提供了高品質樣本。
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的成果,則是大灣區科研資源共享、數據共通、人才共育、産業共建的縮影。研究院基於香港高校多個教授團隊聯合研發的技術進行應用研發,將為全市100多個志願者驛站穿上被動降溫的微納米級製冷涂層“防曬衣”。作為香港科技大學紮根廣州的技術轉移轉化機構,該院累計已引入初創項目超過190個,在孵的港澳臺及國際項目超過50%,運營“天河二號”南沙分中心已為兩百多個港澳科研團隊提供超級算力。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背景下,這些科技實踐不僅為大型賽事樹立數字化轉型標杆,更將作為灣區協同創新的“技術介面”,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注入新動能。(文 祝曉 圖 廣州市科技局)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