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以重塑“未來媒體”構建“媒體未來” 廣東媒體系統性變革新意何在?
2025-06-27 10:42:56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春曉 責編:王悅陽

  中國媒體的“南風窗”再迎新風——6月24日,南方報業、羊城晚報、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四家廣東主流媒體同步推出自身系統性變革方案,標誌著廣東全面吹響了主流媒體深度變革的衝鋒號。

  于無聲處聽驚雷。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其媒體始終在改革與發展中不斷壯大,這一次以“創新求變、瘦身健體、重塑優勢”為目標的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打破了一個時期以來“單點突破”式的改變,劍指主流媒體開展系統性重構,推動主流媒體實現從內容生産到傳播生態的全鏈條革新。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環顧當下,互聯網媒介衝擊、傳播方式顛覆性改變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傳統主流媒體被“邊緣化”之憂近在咫尺。浪潮中,逆水奮楫者有之,激流勇退者有之……也正因如此,廣東這場事關主流媒體前途命運的“自我革命”尤為引人關注。

  全媒體時代,系統性改革的藍圖將如何在南粵繪就?守正創新之下,如何實現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全面重塑?

  這不僅是廣東主流媒體當下要破的“發展題”,更是關乎主流媒體興衰與存亡的“必答卷”。

以重塑“未來媒體”構建“媒體未來” 廣東媒體系統性變革新意何在?_fororder_圖片1

  因何而變:化變化之局為重塑優勢之機

  “重塑優勢。”

  這是本次變革主要目標之一,也一語道出了廣東主流媒體輝煌的曾經:從上世紀80年代起,《南方日報》《南方週末》等報紙一紙風行,膾炙人口的報道至今仍激蕩人心;而早在90年代,廣東衛視就憑藉市場化節目引領風尚,成為一代廣東人深刻的“媒體記憶”……身為中國媒體嶺南重鎮,廣東不僅是媒體改革的先行者,更是一直置身事內、輿論風潮的引領者。

  然而,隨著輿論生態、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新媒體、新平臺帶來的挑戰和衝擊日益加劇。當既往傳播優勢不再,先行者能否繼續引領風潮?這也正是廣東媒體為何會全面率先啟動這一場系統性變革的現實原因之一。

  廣東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同樣也坐鎮中國意識形態“南大門”,處於中西文化碰撞、輿論交鋒的前沿。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廣東自然更早感受外部輿論環境的變化,更肩負在國際輿論場中發出好中國聲音、講好灣區故事重任。作為媒體探索先行者的廣東,還能否繼續在全新的輿論場上牢牢抓住主動權、話語權——從這個角度看,在這一輪變革中需要重塑的不只是媒介的傳統優勢,更需要重塑的還有廣東媒體整體在國際輿論場上的傳播力和話語權。這也正是本輪改革中主流媒體差異化發展,分別從做好廣東生活方式的國際傳播,到搭建垂直領域,再到構建全球經濟觀察體系等細分領域的重要原因。只有習慣於國際環境的真正“水溫”,從效果導向出發,才有可能精細化做好國際傳播。

  縱觀此次廣東主流媒體的系統性變革,不乏推出從生産全流程下手,推出大量“動真格”的顛覆式改革:南方報業推出20項改革計劃、56條舉措,涵蓋內容生産、技術賦能、用戶服務全鏈條;羊城晚報以“一個核心平臺+七大業務集群+十二大IP”重塑架構……這其中,既是重拾“敢為人先”精神的必然選擇,也是回應新時代要求的必然之舉——不僅要解決自身生存問題,更要為全國媒體轉型提供“廣東方案”。  

  回看廣東主流媒體發展之路,既往厚重的生産基礎猶存,人才積累依然厚實;著眼當下,改革動力依然強勁。廣東率先推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正當其時。‌

  以何牽引:“以人為媒”激發導向變革

  《羊城晚報》相關改革方案50次提到“用戶”,南方報業集團則提出“直鏈受眾計劃”,以地化服務深度嵌入用戶生活,推動把“受眾”向“夥伴”轉變,一起共創……梳理此次變革,我們能清晰地發現:雖媒體形態不同,實現目標路徑各異,但主流媒體的“用戶觀”“受眾觀”較之前已經有了全新變化:對於把“用戶”體驗作為檢驗産品效果的“金標準”,將差異化服務受眾作為實現改革目標的路徑,已經成為廣東主流媒體最為鮮明的共識。

  透過各家媒體的改革方案,我們似乎能看到一個更加有煙火氣、有人情味的廣東媒體“未來群像”:廣東廣播電視臺將深耕“短視頻+直播”主賽道,做強做優財經、民生、醫療、教育、養老、文旅、體育、美食等垂類産品;羊城晚報則推動“老廣們”喜聞樂見的老牌報紙重返茶樓,專門打造“茶樓版”,甚至按照互聯網用戶圈層化改革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主流媒體將互聯網思維中重視反饋、注重受眾的內涵轉化為對受眾、用戶前所未有的重視,正在悄然引導主流媒體在變革中重新思考傳播與受眾的深刻聯繫。

  當然,要同步打破對原有形態束縛和發展路徑依賴,難度可想而知。在這一輪變革中,廣東新型主流媒體卻以終為始:既然有了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構建新型媒體生態自然就有了新的“破題思路”。

  錨定用戶這一中心,産品也有了新的導向。“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各家媒體打破內卷,謀求差異化發展: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建設以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South客戶端為龍頭、內外宣一體化協同的全媒體傳播矩陣;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將聚力打造羊城派客戶端,實施羊城派全面改版改革,做大做強羊城晚報微博、“羊城晚報·羊城派”抖音號;廣東廣播電視臺將觸電新聞客戶端升級打造為“粵TV”客戶端,著力打造5個千萬級賬號領銜的核心頭部矩陣;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將對21財經客戶端進行改版改革,將廣東經視客戶端升級為“經視頻”客戶端,重點打造21世紀經濟報道微博、股市廣播蜻蜓FM等2個千萬級大號。

  不久前,深圳傳媒業掀起的系統性變革中,就以“用戶為先”的改革理念為牽引,精簡精辦、做精做強現有主報、主頻道及傳統媒體版面節目,同時突出強調要根據移動互聯網傳播的特點,重建內容産品新形態新品類,重建傳播效果的評價體系;而在省會城市廣州,主流媒體廣州日報社和廣州廣播電視臺也都重磅推出各自系統性變革實施方案,其中就不乏深耕在地、開拓垂類賽道等具體實施內容。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通過分眾化、專業化、垂直化的內容來吸引特定受眾,建立以“流量和效果”説話的內容評價體系,精準地描繪當下和未來的“用戶群像”。

  因此,此次廣東的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歸根到底,就是一次從“載體驅動”到“效果驅動”的深層次的變革。它更加明確:以用戶為中心,以用戶的需求和習慣為牽引,將用戶放在信息傳播的核心位置,通過個性化定制、多元化傳播,來滿足不同用戶的真切需求。無論是南方報業的“萬物互聯,萬物生長”,還是羊城晚報的“為你派動”,其內核都是“以人為媒”,而媒體,則要使用從新聞“宣傳者”到訊息“服務者”的角色轉變。

  如何成為更有效的“服務者”?觀察此次變革,廣東的主流媒體無一不把“用戶在哪,服務就得到哪”的理念融入變革之中,前所未有地正視新媒體對於服務受眾的作用。這種革新轉變不僅是傳播渠道上的遷移和再認識,更是對用戶觸達效果的重新定義——主流媒體的主陣地,必須建在用戶聚集的地方。

  從助力廣東荔枝産銷,到趕赴颱風第一現場帶回基層黨員守護群眾生命安全的鮮活故事。圍繞傳播效果,主流媒體的“秀場”不在局限于對新聞事件的報道。跨界融合的腳步走得越來越遠,離群眾的真切需求卻越來越近。

  回看廣東主流媒體的這一波革新,背後的脈絡愈發清晰:以互聯網思維主導資源配置,以強化用戶服務驅動內容生産的新傳播,本質上更是回歸用戶需求、回歸傳播規律、回歸使命擔當的應變之道。

以重塑“未來媒體”構建“媒體未來” 廣東媒體系統性變革新意何在?_fororder_圖片2

以何應變:重塑主流媒體發展範式 再造“時代之舟”

  以“數字+文化”為未來密碼的嶺南數字創意大廈即將拔地而起,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與多家數字運營商合作,構建媒體算力資源中心……廣東主流媒體向越來越多形態、新業態“跨界”伸出橄欖枝,既是廣東媒體敢為人先的特點使然,更有著廣東主流媒體對系統性變革趨勢的清晰認識:在互聯網時代,媒體的“媒”,不僅僅是觸達受眾的媒介,更是百業賦能、又賦能百業的新生態。

  在此次媒體系統性變革方案中,以數字化為“媒”,重構的是新聞生産與用戶連接方式南方報業建設“南方智媒雲”,打通省市縣三級融媒體資源;南方財經統一技術底座與數據底座,實現“一切業務數據化”。這種轉型不僅提升效率,更重塑了媒體與用戶的連接方式——例如“小羊拍客”UGC平臺、南方財經的“南財號”生態,均以數字化手段激活用戶參與,構建“開放式生産”模式。  

  新技術為“媒”,觸達的是受眾多樣化的高品質産品需求廣東臺與華為、騰訊共建實驗室,研發超高清與AI應用;南方報業計劃孵化百部AI微短劇;南方財經探索財經微短劇與智慧問答……“技術+文化通過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實現深度綁定,讓AI等技術成為內容生産的“新引擎”的同時,也不至於走向“唯技術論”,以用戶為導向,有血有肉的文化産品,正在通過主流媒體的“善用”,成為新品、精品涌現的新力量。

  效果導向為“媒”,通的是“內容孤島”“傳播精品”的路。從“內容為王”到“內容+傳播+服務”三位一體,堅守的既有深耕精品的初心,也強調內容與傳播效果、服務價值的統一:南方財經以“投資資訊用戶”“在地生活用戶”精準劃分需求;羊城晚報通過“評論工坊”培養網紅評論員,強化輿論引導力。這種“用戶需求—內容生産—效果反饋”的閉環,這些新探索,何嘗不會成為在未來新型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在這一次的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中,我們不僅看到各家媒體在用戶、數字化、新技術上做“增量”,也看到他們紛紛“刀口向內”,勇於整合效益不高、效果不好的載體、平臺。刪繁就簡,並非一味淘汰減負,千淘萬漉雖辛苦,為了是更聚焦優勢平臺,在受眾和傳播效果中鑠出真金,也只有輕裝上陣,才能朝著新的、更遠的目標重新出發。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是一條全新的“趕考之路”,只要變革就意味著向不確定性發起挑戰。廣東主流媒體的這場系統性變革,短期看是流量時代的“自我救贖”,長期看更是重塑主流媒體發展範式、繼續擔負先行探索重任的“集結號”。在技術狂飆的時代,唯有將人的價值置於變革中心,媒體才能穿越週期,真正成為“新時代的記錄者、引領者”。而這,或許正是廣東此次系統性變革最深刻的啟示。(總臺記者 林麗麗 戴威)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