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廣東最美水源地 | 守護湛江“大水缸”:科技聯防築牢粵西400萬人水源安全防線
2025-06-29 15:32:45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春曉 責編:尹紅燕

  編者按:水是生命之源,更是高品質發展的命脈。在嶺南大地上,一座座水庫如碧玉鑲嵌,不僅滋養著萬千生靈,更承載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使命。近期,國際在線啟動 “廣東最美水源地” 專題報道,聚焦高州水庫、鶴地水庫、新豐江水庫(萬綠湖)、流溪河水庫、南水水庫五大戰略水源地,探尋綠美廣東的“水密碼”。

  這五大水源地,是廣東水資源保護的縮影與標杆。高州水庫以“百萬畝經濟林退還生態林”的壯舉,書寫水源涵養與民生協調的範本;萬綠湖以一湖凈水保障粵港澳大灣區4000萬人飲水安全;鶴地水庫跨越粵桂,詮釋流域共治的智慧;青龍湖、南水水庫則以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質長效管理,樹立生態屏障標杆。

  我們即將深入庫區,用鏡頭記錄碧波之上的生態防線,用文字講述退桉還林、智慧監測、生態補償背後的攻堅故事。這些水源地不僅是廣東的“生命線”,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它們以Ⅱ類以上優質水質、森林覆蓋率超90%的生態答卷,證明發展與保護可協同共進。

  本次報道既是對廣東守護“水缸”經驗的總結,亦是對全球水資源可持續治理的啟示。期待與讀者共同見證:一泓清泉如何潤澤城鄉,一片青山怎樣反哺民生,在嶺南山水間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的綠色底色。

  守護水源,即是守護未來。

廣東最美水源地|守護湛江“大水缸”:科技聯防築牢粵西400萬人水源安全防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629104340

鶴地水庫

  鶴地水庫碧波盪漾,堤岸綠樹成蔭。這片被湛江人親切稱為“大水缸”的水域,是20世紀50年代末30萬勞動人民創造的“人造海”奇跡,如今成為保障湛江400萬群眾飲水安全的核心命脈。

  2021年5月1日,隨著《湛江市鶴地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座跨粵桂兩省區的特大型水庫進入法治化保護新階段。四年過去,條例落地成效如何?面對藍藻爆發、跨界污染等挑戰,湛江如何守好這生命之水?

  人防+技防,築牢水源保護“雙防線”

  一級保護區禁止旅遊、垂釣,二級保護區嚴禁速生桉種植、網箱養殖——這些寫在《條例》中的禁令要落地,考驗著管理智慧。

  管理局創新構建“人防+技防”雙重體系。在一級保護區邊界,界標警示牌與高清攝像頭組成第一道防線,全天候捕捉游泳、垂釣等違規行為。而在二級保護區,執法矛頭直指污染源,紅湖農場禁養區200米內的1696戶養殖場被全部清拆,3107戶禁養區外養殖場完成糞污處理設施改造。

  水面之下,161宗一級保護區的魚塘已徹底消失或喪失養殖功能。岸上,154個自然村和紅湖農場43座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成運行,石角鎮污水處理廠正加緊升級管網。

  “最難的還是改變人的習慣”,一位執法人員坦言。夏季高溫時,每天需勸離數十名把水庫當“天然泳池”的周邊村民;而二級保護區的速生桉種植戶因經濟利益驅動,清退時抵觸強烈。為此管理局推出差異化管控策略:一級區“零容忍”,二級區則引導轉型生態農業,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平衡。

  執法盲區通過技術手段彌補。2020年投入400多萬元建成的水環境遙感監測平臺,實時監控懸浮泥沙、總磷、總氮等關鍵指標。無人機與3S技術構建的監管系統,讓非法採砂、圍庫築塘等行為無所遁形。

  “清網行動”,立體巡查顯成效

  清晨的薄霧中,四艘執法艇破開水面,螺旋槳不時被漁網纏繞——這是2023年10月省水利廳聯合執法時的真實場景。鶴地水庫的“迷魂陣”漁網網眼細密,不僅威脅行船安全,更會堵塞泄洪通道,成為水體生態的隱形殺手。

  2024年,管理局升級清網戰術。水面快艇每週巡查7次以上,無人機如鷹隼般掠過122平方公里水域,庫岸徒步拉網排查每兩周10次密集進行。取水口、入河口等敏感區域,20處視頻監控點24小時緊盯。

  2025年以來,累計清理漂浮物600余噸,暫扣非法管排60余張,清拆大繒網、迷魂陣網及非法網箱300余個,地籠網等非法漁具達8萬餘米。最頑固區域實施淩晨突查,對屢犯者頂格處罰,使取水口周邊漂浮物減少80%。

  “螞蟻搬家式偷捕最頭疼”,執法隊員描述非法捕撈的新動向,違法者利用管排在監控盲區下網,發現執法船便棄網逃逸。為此管理局正加密AI監控點位,探索自動清漂船應用,打造更智慧的攔截網絡。

  粵桂協作,跨界治理破壁壘

  九洲江蜿蜒流過粵桂邊界,鶴地水庫40%集雨面積在廣西境內,讓跨界污染成為最大痛點。2025年3月,湛江與玉林的聯合執法船再次並排巡航,這是粵桂兩地探索破解跨省治水難的縮影。

廣東最美水源地|守護湛江“大水缸”:科技聯防築牢粵西400萬人水源安全防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629104431

鶴地水庫

  2021年條例創新設置協作機制,要求湛江市政府與玉林、茂名建立流域水質保護協作。此後《廉江市 - 陸川縣跨界河流聯防聯治合作協議》等文件陸續簽署,為聯合執法奠定基礎。

  2024年執法力度空前。7月,72名執法人員、3艘執法船、15台車輛開展第二季度聯合行動,在陸川縣古城鎮發現違法垃圾站和養殖場後,現場移交屬地處理。9月,第三季度行動更升級為陸空水三棲聯動——70多名執法人員駕駛15艘船艇巡航,無人機盤旋監控,一舉清理攔網1500多米、地籠網2000多米。

  但隱憂仍在。信息共享尚未制度化,糾紛解決依賴“屬地管轄”原則,跨省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管理局透露,正推動修訂《九洲江流域保護條例》,用法律固化“一盤棋”治理模式,讓一泓清水不分省界。

  生態再造,從速生桉到生態溝渠

  站在水庫北岸山頭,曾經的速生桉林海正被樟樹、紅椎等鄉土闊葉林取代。“桉樹是抽水機”,技術人員解釋,其高耗水特性威脅水源涵養。自2015年啟動林相改造,兩萬多畝桉樹純林已重披綠裝,剩餘地塊將在2025年7月底前完成改造。

  山下農田間,一場農業革命同步推進。在雲南晉寧區“三水共治”經驗啟發下,全鏈條治理體系逐步成型:源頭推廣化肥減量技術,過程建設生態溝渠攔截徑流,末端利用人工濕地凈化。紅湖農場的示範田裏,溝渠中茭白、水芹茂盛生長,成為吸收氮磷的天然過濾器。

  畜禽污染治理更見狠招。禁養區內全面清場,區外養殖場配套糞污處理設施,推動糞肥還田資源化。與此同時,青年運河管理局與農墾部門聯手,引導庫區農民轉産生態茶園、有機果蔬,讓“生態種植+水質保護”協同發展。

  全民護水,生態補償促共贏

  “保護水源不是獨角戲!”2024年世界水日,廉江法院在庫區豎起司法保護令公告牌,禁止排污口設置、有毒廢棄物傾倒等行為——這是湛江市首例水資源司法保護令。法院幹警現場以案釋法,發放宣傳資料,將法治理念植入民心。

  公眾參與機制遍地開花。2024年投放鰱鳙魚苗400多萬尾凈化水質,2025年又增220萬尾;每月組織志願者清理漂浮物、植樹造林。石角鎮村民老陳從養殖戶轉型護水員,他説:“以前養魚年賺5萬,現在領補償金加巡庫工資,心裏更踏實”。

  補償機制正是破解保護與發展矛盾的關鍵鑰匙。《湛江市鶴地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生態保護補償實施方案(2025-2030年)》明確設立專項資金,廉江市三鎮及紅湖農場、雷林公司作為受償方,資金用於生態環境治理、民生改善等六大領域。

  智慧賦能,59億規劃戰藍藻

  站在鶴地水庫環境綜合整治智慧管理平臺前,大螢幕實時跳動著水質參數。2025年入夏以來,藍藻水華警報頻頻閃現——上游來水較常年偏少69%,高溫少雨讓藻類瘋狂繁殖,成為庫區當前最大威脅。

  應對行動迅速展開。管理局對接專業治藻團隊,啟動水域污染分佈調查,繪製“數字污染地圖”。這套系統以物聯網、衛星遙感為眼,根據葉綠素a、高錳酸鹽指數等預警藍藻動態;而7400萬元建成的遙感監測平臺,早已布設20處監控點守護敏感水域。

  未來五年藍圖已經鋪展。59億元系列規劃中,鶴地水庫美麗河湖項目啟動設計,庫容恢復工程完成建議書編制。智慧監測網將加密水質自動站,無人機巡查結合AI識別,構建違規行為識別系統;生態擴容則通過退塘還庫、濕地修復提升水體自凈能力。

  夕陽映照下的青年運河依舊水波粼粼,庫區新栽的鄉土樹種已抽出嫩芽。岸邊,玉林與湛江的執法隊員共同拆解最後一張迷魂網;指揮中心裏,智慧平臺正捕捉著水質數據的細微波動。

廣東最美水源地|守護湛江“大水缸”:科技聯防築牢粵西400萬人水源安全防線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629104451

  鶴地水庫

  從30萬人肩挑手刨的“人造海”到400萬人的生命水源,鶴地水庫的守護已進入空天地一體化時代。當59億元治理藍圖逐步落地,當粵桂交界處的聯合執法漸成常態,這個跨越世紀的水利奇跡,終將在科技與法治的雙重護航下,持續滋養雷州半島的土地與人民。(文 傅細明 圖 湛江市雷州青年運河管理局)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