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廣州南沙:投資考察團一個小建議成就一項大事業
2025-11-16 15:35:19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傅細明 責編:王悅陽

  十五運會群眾比賽網球項目于11月15日-20日在南沙國際網球中心開展。此前,11月10日,十五運會武術套路比賽在這裡圓滿落幕。10月份,2025年廣州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也是在這裡舉辦。

  擁有32片網球場(其中國際標準網球場27片,三色球球場5片)的南沙國際網球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規模最大的網球中心。2019年投入運營以來,南沙國際網球中心累計舉辦賽事活動136站,總辦賽時間720余天,包括國際職業賽事11站、國家級賽事38站、區域級賽事70余站。其中,2025年舉辦賽事32站,全年賽事週期超220天。2023年起,連續3年成功舉辦WTA廣州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和ATP廣州南沙國際網球挑戰賽,2024、2025年連續兩年舉辦ITF青少年網球巡迴賽……

  短短七年間,南沙體育館周邊這片土地完成了震撼轉變——從前不過是一片寂靜空地,如今已是歡聲雷動、掌聲如潮。從“網球荒漠”到“國際網球熱土”,這片土地上網球運動的萌發、生長與繁盛,恰如南沙自身奮進的縮影,也生動詮釋著南沙“年輕的城,服務年輕的人”的理念,以活力四射的體育賽事吸引青年人才,用國際一流的場館設施服務青春夢想,讓年輕人在這裡遇見機遇、碰撞激情、成就未來。

  網球,這顆小球,不僅在南沙劃出了優美的運動弧線,更彈奏出了一曲激昂的城市發展樂章。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116142712

2025年廣州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現場

  起源:南沙地位提升 建設高標準網球場成為共識

  據南沙網球協會早期愛好者回憶,以前,南沙只有零星幾片網球場,而且場地的條件也不太好。後來,南沙資訊科技園有了兩片標準的網球場。2014年7月,蕉門河社區運動中心網球場正式完成改造,其“全天候免費開放”的模式,在全廣州都屬罕見,因此像一塊磁石一樣,將此前散落在各處的網球愛好者吸引到了一起,使這裡成為南沙網球愛好者的“集聚地”。

  2014年,南沙網球協會正式登記成立,最初的會員不到20人。如今,南沙網球隊伍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越來越多企業和人才來到南沙,對網球場地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在一次招商引資活動中,由港澳及國際企業負責人組成的考察團向南沙區提出一個“額外要求”:“我們來南沙投資,不知下班能不能打上網球,希望能找到更多球場。”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廣東健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杜如虛初到南沙時,也遇到沒有好的網球場地的問題。談及網球,杜如虛一下子打開話匣子,“網球的好處太多了,我真心建議所有人都去打網球。它不僅能鍛鍊身體,還能讓人在運動中放鬆身心,運動後精力更充沛,處理工作時思路也會更清晰。”

  杜如虛結合自己長期在香港生活的實際感受,以及到南沙周邊,如東莞松山湖等地參加網球比賽的經歷,覺得網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可以成為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杜如虛同樣認為,網球設施可能不是吸引人才的核心因素,但完善的運動配套設施會成為一個“加分項”,人才發現南沙有便捷的運動場所和濃厚的運動氛圍,會增強對這個區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一方面,網球是一項高度國際化的運動,發展網球能加強國際交往、文化交流;另一方面,當時南沙正在快速發展,完善的體育設施也是區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市民的文體生活,提升南沙的整體活力,能讓更多人感受到南沙的宜居。”為此,杜如虛向有關部門提交了在南沙加快建設更多標準網球場地的建議,“我在香港時,在很多不同地方都可以找到網球場。南沙在這方面也可以參考學習國外和其他地區的一些經驗做法。”

  科學家、企業家、外商……越來越多網球愛好者的聲音匯聚到了一起,得到了南沙區政府的重視,建設高標準的網球場和網球特色區成為共識,南沙網球又開始了從“有”到“優”的蛻變。

  “要做就做最好的!”南沙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負責人介紹説,“考慮到國家賦予南沙的國際化定位,我們一開始就朝著與國際接軌的方向,學習國外成熟的商業化運營和先進的經驗模式。”

  在多方努力和支持下,2019年,南沙國際網球中心正式建成。在高起點、高標準打造一流硬體的同時,南沙區開創性地採用(PPP)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開展網球場的建設和運營。由南沙區屬國企南沙開建集團和全國一流網球企業廣州鈞泰體育合資成立的南泰文體公司,負責投資、建設、運營南沙國際網球中心。

  蝶變:從事業到産業  從南沙到世界

  經過六年發展,通過場地建設、配套設施完善、網球推廣、賽事運營、網球人才培訓、配套産業等環節的同向發力,南沙國際網球中心已建立起較完備的産業鏈條。如今,南沙國際網球中心也已成長為全國頭部、國際著名的網球名片。

  然而,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政府出資代表,南沙開建集團始終把南沙國際網球中心看作南沙的形象代表和國際交往的平臺,集團歷任領導都很關注項目建設和運營發展,從建設到後期運營期間,經常去項目現場溝通解決實際的困難。

  談起南沙國際網球中心之所以能克服困難,並在數年內蜚聲海內外,廣州鈞泰體育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邱燕山認為,最關鍵的是機制方面的優勢,政府、國企、民企合作,市場機制靈活,資源互補,大家一起朝著把南沙網球事業做大做強的目標去努力。

  “軟硬體很重要,人的因素也很重要。”邱燕山説,南沙國際網球中心有一批國際化、專業化和年輕化的團隊,核心團隊可以與國際上頂尖的網球機構直接對接,南泰文體多次出訪四大滿貫,為南沙網球産業發展聚引資源,還與英國國家網球中心、西班牙納達爾網球學院、奧地利攝氏網球學校、法國巴黎冠軍之輪、法國之星青少年網球公開賽等國際知名機構、俱樂部深入交流,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雙向開展研學集訓,建立共同培養高水準職業球員機制。

  南沙國際網球中心賽事運營團隊經過多年來的國際國內大型賽事的磨煉,打造出一個國際化、年輕化、職業化的運營團隊,除了常年在南沙舉辦賽事活動外,還服務國內外其他國際賽事。今年9月,南泰文化成功營運了2025國際女子網球浙江湖州公開賽(WTA125),10月還受邀到香港參加WTA賽事活動。

  2023年,有著近20年曆史的廣州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廣網)移師南沙舉行,南沙國際網球中心也迎來新的發展階段。也正是在這期間,中國球員開始閃耀國際舞臺,2024年奧運會上,鄭欽文摘金、張之臻/王欣瑜奪銀,網球熱潮在國內迅速掀起,全民看網球、打網球的熱情高漲,早已佈局的南沙恰好接住了這波“流量”。

  為打造國際一流的網球基地,培養國際一流的網球運動員,南泰文體于2024年初成立鈞泰國際網球學院,引入國際一流的歐洲職業教練團隊,與前中國國家網球隊、省網球隊著名教練,組成技術、體能、康復教練團隊,採用國際領先的西班牙訓練模式,開展職業網球培訓。現有6名國際教練,涵蓋網球技術、體能、運動康復等領域。其中網球總監路易斯來自西班牙,是現ATP前十球員弗裏茨青少年時期的主教練,是WTA前世界第一揚科維奇和ATP前十球員沃達斯科團隊主力成員。

  “有人問我,為什麼選擇中國?因為中國有非常好的網球賽道!培養了像李娜、張帥、鄭欽文等出色的職業選手。”談到來南沙執教的感受,路易斯説,“當我在南沙看到這群孩子訓練時,我仿佛看到了年輕的費爾南多·沃達斯科——同樣的倔強,同樣的不知疲倦。”

  此外,得益於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建設的優勢,南沙國際網球中心還成為廣東省網球協會、中國香港網球總會、澳門網球總會授牌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網球基地,這裡也已成為香港、澳門網球愛好者北上消費的熱門選擇。

  網球事業的蓬勃發展,吸引的不僅是世界的“眼球”,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以廣網為例,歷經三年深耕,廣網不僅在南沙培育了規模可觀、熱情高漲的球迷基礎,更通過“賽事+文旅+消費”的多元創新,奠定了其作為大灣區標杆性體育文化品牌的地位,成為一年一度的大灣區網球盛會。

  今年,在南沙體育館煥然一新的文體廣場上舉辦的嘉年華活動也讓市民沉浸式體驗了賽事經濟的活力,再次印證了“體育+”模式的巨大潛力。嘉年華累計吸引來自大灣區各城市超過5萬人次參與,有力帶動了消費。

  盛景:“約滿”的球場與“秒光”的賽事

  南沙國際網球中心成功運營助推了南沙網球運動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網球俱樂部開始在南沙涌現,網球在南沙從星星之火向燎原之勢發展。

  數據顯示,經過5年的發展,網球已成為南沙體育的優勢和領軍項目,區內網球人口從2019年不足100人發展到超過20000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116143435

蕉門河社區運動中心網球場

  如今,網球運動在南沙已蔚然成風。蕉門河社區運動中心網球場那兩片歷經風雨的網球場,已成為南沙炙手可熱的公共空間。在“文體南沙”的預約平臺上,它們的瀏覽量分別高達6萬和7萬,是其他籃球、足球場地的近十倍。最長可預約的七天內場次,幾乎常年處於“約滿”狀態。“手快有,手慢無”成了球友們幸福的煩惱。

  為滿足大家運動的需求,南沙區總工會持續推出惠及職工的網球公益課程與免費預約使用網球場地優惠措施。近兩年來,聯合專業機構開設的22期職工團體優惠課,為近4000名網球愛好者提供了極大便利。據統計,通過工會免費使用場地及課程培訓已惠及近5500人次,從源頭上夯實了南沙職工網球運動的群眾基礎。

  群眾基礎的厚實,直接體現在賽事的火爆上。始創于2021年的“南沙區職工網球賽”,已從最初報名困難的小眾活動,發展成為深受廣大職工喜愛、報名“秒光”的灣區體育品牌。參賽人數從最初的百餘人發展到如今超160名運動員同場競技,累計吸引近800名運動員參賽。賽事還連續多年邀請共7支港澳隊伍跨城赴賽,通過“80歲+雙打”等趣味環節,實現了全齡同樂,成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交流、深化情感聯結的“流動名片”。

  南沙還積極活用橋下空間,利用多處閒置用地活用為體育場地,靈活佈局網球場。在南沙中心城區的市民廣場,南沙交投集團緊抓城市品質提升,活化“金角銀邊”,把閒置用地活用為5片網球場。

  這不僅是惠民舉措,更是南沙在新區建設中,提升公共空間品質、打造宜居宜業城市的縮影。(文 謝子亮 齊華偉 羅瑞嫻 圖 南宣)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