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東       |        大灣區        |         眼界       |        文旅       
廣州“水運+數治”建築垃圾治理模式獲住建部肯定
2025-03-25 09:27:40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車園元 責編:王悅陽

  近年來,廣州積極探索建築垃圾治理途徑,創新方式方法,如以數字化技術助力建築垃圾水路運輸,有效提升建築垃圾外運效率。據統計,2024年廣州通過船舶跨區域運輸建築垃圾總量突破1360萬立方米,電子聯單使用率、處置場合規率均在95%以上,相關經驗獲住房城鄉建設部肯定。“水運+數治”的創新模式,正讓建築垃圾從“城市包袱”變身“流動資源”。

  看效益:成本降一半 碳減排七成

  3月24日,記者來到廣州海珠區江南煤氣站碼頭,8艘船舶整裝待發,數百輛渣土運輸車將10個項目工地的建築垃圾源源不斷運往江南碼頭。完成裝載後,8艘船舶將通過灣區水網,將建築垃圾轉運至佛山、肇慶等地的卸點碼頭。

  “我們一天的外運船舶大致有6至10艘,平均每天外運建築垃圾總量1.3萬噸左右。一艘船運量抵100輛渣土車,成本省50%,還避免了揚塵擾民。”該碼頭船舶出運報備工作人員黃錦耀介紹。

  廣州市建築垃圾監管平臺數據顯示,廣州目前處於運營狀態的碼頭裝卸點共有9個,入網外運船舶255艘,日均跨區域平衡處置建築垃圾約11.37萬立方米。該模式使廣州建築垃圾運輸碳排放同比減少71.6%。

廣州建築垃圾“水運+數治”治理模式獲住建部肯定_fororder_251

建築垃圾運輸車輛在天河區車陂碼頭臨時裝卸點開展作業

  查全程:閉環監管堵住偷倒漏洞

  “以往跨市運輸需多次線下審批,如今掃碼登錄廣東省建築垃圾跨區域平衡運輸處置平臺,外運建築垃圾的每艘船舶從系統報備、進港口、裝貨、離港口、中途運輸、到碼頭卸點卸貨、形成電子聯單等全過程,均可‘一碼辦理’,做到了建築垃圾種類、數量、去向全透明,違規傾倒無處遁形。”廣州城管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記者登錄系統看到,平臺擁有建築垃圾處置備案、運輸車輛船舶審批、運輸電子聯單、問題告警、工單交辦、問題辦理反饋等多項功能,通過構建“一圖一庫一聯單”數字化監管體系(“一圖”:通過平臺掌握全市建築垃圾處置總體概況;“一庫”:收集工地、運輸船舶、處置場所審批信息及物聯感應數據,建立基礎數據庫;“一聯單”:實行電子聯單管理制度,實時上傳聯單信息)。實現建築垃圾“兩點一線”全程可溯、問題閉環監管。

  據介紹,為加強外運船舶管理,廣州城管牽頭每月組織召開全市水運聯席會議,規範辦事工作流程,強化對外運船舶的日常監管。廣州市余泥渣土管理處對外運船舶實施24小時值班執勤制度,通過開發車輛船舶AI自動巡檢系統,查登記報備、查碼頭卸點、查過程運輸、查聯單管理,堅決糾治外運船舶管理混亂、底數不清、非法營運等工作亂象。經過近半年時間的集中整治,2025年前兩個月,廣州市查處建築垃圾跨區域違規案件同比下降62%。

廣州建築垃圾“水運+數治”治理模式獲住建部肯定_fororder_252

建築垃圾運輸船舶正在車陂碼頭臨時裝卸點裝載工程渣土

  重協同:垃圾“遷徙”激活循環

  依託珠江水網,廣州主動對接周邊肇慶、佛山、珠海、深圳、清遠、中山、江門七個地市,健全大灣區建築垃圾水路運輸跨區域平衡處置協作長效工作機制。一方面組織開展跨市建築垃圾處置聯合執法行動,聚力破除異地執法調查難、取證難、執行難等瓶頸問題。2024年以來先後開展跨市聯合執法41次,聯合約談運輸企業2次,整治違規工地7個,取締關停違規裝卸點6個。另一方面,廣州已與灣區深圳、佛山、肇慶、東莞、中山等5個城市共建建築垃圾循環利用企業資源共享庫。建築垃圾製成的再生骨料由循環利用企業加工成透水磚、路基材料,反哺南沙綜合體、廣佛肇高速等基建項目。

  廣州城管相關負責人表示,計劃2025年將水運網絡拓展至粵西,目前正在進行船舶臨時裝卸點的選址勘驗工作。隨著水運體系的持續擴容,廣州這座千年商都正以“環保船隊”為紐帶,串聯起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生態鏈條,在碧波航道間書寫綠色發展新篇章。(文/圖 成廣聚 趙建亭)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