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成為國際性企業。在許多競爭性領域,經過國內市場成長起來的企業自然到了走向國際的時點。
不同於一般認為的“抱團取暖”,一些同業企業在競爭中同步出海,可對“中國品牌”起到“引流效應”,國內市場的成功也可望延伸到國際市場。
專家建議,應加強配套服務,助力更多競爭性企業走向世界市場的舞台中央。
從智慧手機到多個競爭性領域,我國企業發展壯大,參與國際競爭,最終呈現出三個特徵。
一是品牌集中化的趨勢越發明顯,競爭性領域最終形成2-4個品牌主導的格局。國際權威市調機構IDC、Gartner等報告均指出,目前國內手機市場份額主要被三星、蘋果以及我國的華為、OPPO、ViVO佔據,從2014年到2016年,前五大品牌的市場份額逐年提高,已接近70%。在國內市場,前五大品牌的市場份額也達到70%。
華為終端公司董事長余承東説,未來全球將剩下3-5家左右手機企業。不只是智慧手機,多個競爭領域均存在類似的品牌競爭規律,如日化行業的立白、聯合利華、寶潔,房地産行業的萬科、恒大、碧桂園、萬達,家電行業的格力、美的、海爾、TCL。
二是一個成熟競爭的行業市場,單一企業份額到了20%左右,就到了份額的天花板,也就到了拓展新市場的時點。
市場研究專家、《科學策略行銷》作者于建民説,在手機行業,曾經的巨頭諾基亞、摩托羅拉,市場份額一度衝到20%以上,此後就不再上漲,直至衰落。當前排名世界第一和第二的三星、蘋果的市場份額處在21%和15%左右,近兩年面對我國品牌的“逆襲”,它們的份額開始下降。
三是與“狼”共舞,必須與國際品牌同臺競爭。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李新春説,在開放性市場和競爭性行業,即便在國內,也是與國際品牌競爭,一旦贏得了國內市場,要想繼續做大就必須走向全球市場。一個在國內是紅海的行業,到了國際市場可能還是一塊處女地,是一片藍海,其資源和成本效率更高。中國製造經過30年的積累,如今可以説是成規模、成批地到了全球化的時點。
2015年開始,中國主流手機品牌幾乎都開始了國際化佈局。華為在歐洲高端市場與蘋果、三星一爭高下,OPPO、ViVO、小米等在東南亞市場發展迅速。
在商學院對企業戰略管理的經典案例中,一般認為,企業成長遵循“安索夫矩陣”規律,即在市場滲透率(即份額)達到飽和後,企業必須進行産品延伸或市場延伸,要麼提供新産品給現有客戶,即多元化經營;要麼提供産品給新市場,即國際化。當市場份額達到飽和線後,在國內市場哪怕再提高1個百分點的份額,其付出的成本都會非常之高,這時國際化就是最好的選擇,也構成了出海的驅動力。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王鐵民説,放眼很多行業 ,一個中國品牌打進一個海外市場,就會有別的品牌跟進,互相形成一種“引流效應”,當兩個或多個品牌都進駐之後,又能産生“集聚效應”,企業之間無形上實現了成本分擔和客戶共享。
海外市場的擴張跡象表明,一些在國內取得成功驗證的做法仍然行之有效,可以打通兩個市場。
相關人士稱,在中國市場能夠與國際品牌競爭甚至打敗它,才有走出去的底氣,對於各行各業出海的企業來説,都可以用在中國市場的經驗,走自主品牌的道路。
ViVO公司執行副總裁胡柏山説,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積累了技術和工業製造能力的中國製造只要做好産品和品牌,以長遠的心態來做市場,有很大空間可以涌現出一批來自中國的世界級企業。
近年來,中國企業品牌化、國際化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智慧手機、家電、IT互聯網等領域涌現了一批跨國巨頭,如華為、格力、海爾、騰訊、阿裡巴巴等;在一些不為消費者熟知的領域也有一些“單打冠軍”冒尖。
專家認為,中國品牌國際化之路才剛剛開始,建議加強配套服務,助力中國製造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一是對戰略壟斷性和競爭性行業要區別對待。王鐵民認為,戰略性行業需要國家力量直接參與和扶持,但競爭性行業要避免引發國家力量介入帶來的爭議,與其正面推動,不如考慮制定一個負面清單,更多依靠企業和市場力量配置資源。
二是搭建綜合支撐平臺。廣東省商務廳對外經濟合作處負責人建議,進一步完善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式和資金投向,支持企業開展對外投資、跨國並購、海外承包工程等,鼓勵對企業跨國經營融資增信,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可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戰略合作,為企業跨國經營提供優質的國際結算、貿易融資、全球供應鏈、跨境人民幣結算等綜合服務。
三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搭建民間資本和國有資本共享的信息共享機制,縮短中國品牌國際化之路試錯的路途。受訪企業認為,在國家支持下,通過商協會提供精準的本地化信息,有助於企業精準對接和搶得先機。(記者 趙東輝 葉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