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規則和法治既是通行證也是安全閥
經濟日報  2018-07-04 08:48:55

  規則和法治既是“一帶一路”走向世界的通行證,也是應對各種不確定性風險和挑戰的安全閥。如何建立健全“一帶一路”規則體系與條約法律保障,是出席“一帶一路”法治合作國際論壇代表們關心的話題。

  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樂泉認為,當前“一帶一路”相關各國法律制度各不相同,法律文化傳統差異很大,法治發展水準參差不齊,建設過程中必然涉及諸多法律問題。比如,如何通過法律規則促進相關國家實現對接、優勢互補;如何完善相關各國投資環境,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如何促使參與者更好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公序良俗等,加強對這些問題的研討和交流,對於有效應對風險和挑戰,使“一帶一路”合作與交往在法治化軌道上健康有序地推進,在相對穩定的法律框架下實現共同發展和互利共贏具有重要意義。

  共建“一帶一路”要堅持以規則法治為基礎。近年來,中國始終在各種現行國際規則和法律範圍內開展合作,既尊重通行的國際法,也遵守各國的國內法。據了解,中國正加快同各方商簽貿易投資、金融稅收、知識産權、交通環保等協定,努力打造共建“一帶一路”的規則和法治網絡。

  “信息數據共享交換中包括法院的裁定判決、調解仲裁製度應用等,這些都是建設‘一帶一路’需要提前了解的。”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機構前法官張月姣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本身就是要促進跨境貿易,這既要求不濫用反傾銷等原則,也要建立法律合作框架,促進人員、貨物等自由流通,降低投資風險,減少投資成本。她建議,各國應設立法律服務聯絡點,避免雙重徵稅,同時將“一帶一路”融入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堅持以國內市場需求為導向。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貨物貿易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700億美元。在相關國家建設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270多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20多萬個就業崗位。對外投資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內容,投資者利益的保護以及防範投資風險,是“一帶一路”法律保障體系的重中之重。

  中國商務部條法司司長陳福利認為,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法治合作,首先要落實各國之間簽訂的雙邊、區域性及多邊貿易與投資條約、協定等國際法文件,進而營造公正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共商共建國際規則。(記者 李萬祥)

編輯:許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