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AI)應用場景廣闊,市場空間巨大,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産生活方式。從手機應用、智慧音箱等智慧助手,到機械臂、人形機器人等具身智慧,再到能夠提供個性化服務的智慧體以及更多AI原生産品和服務,人工智能正加速向我們走來。
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
隨著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橫空出世,生成式人工智能迎來爆髮式增長,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
人工智能發展有多快?科大訊飛研究院副院長殷兵告訴記者,過去一年,隨著國內“百模大戰”逐漸收官,業界巨頭下場、頭部玩家凸顯、新銳勢力脫穎而出,人工智能成為全球科技博弈最緊張、最激烈的領域,大模型依然是其中的主角。
自2023年發佈以來,訊飛星火大模型已在教育、醫療、汽車、金融、工業、能源等業務領域全面落地應用,從海量數據和大規模知識中持續進化,幫助用戶實現從提出、規劃到解決問題的全流程閉環。今年初,科大訊飛發佈業內首個基於全國産算力平臺訓練的深度推理大模型訊飛星火X1。“應用才是硬道理。”殷兵表示,科大訊飛將依託自身數據積累,在垂直領域深度賦能,加快人工智能技術與行業場景的融合。
數據顯示,我國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數量超過100個,行業大模型深度賦能千行百業,形成上百種應用模式。
“我們擁有豐富的場景優勢和海量受眾,算力網絡覆蓋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國産晶片技術成熟度和計算能力逐步逼近全球領先水準,大模型開源生態體系建設正在加快完善,這些成果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超車、應用持續深化。”四川省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國慶説。
在思必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龍夢竹看來,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未來大模型將更加注重多模態信息的融合,使模型能夠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生成多種類型的數據,如文本、圖像、語音、視頻等,實現跨模態交互與複雜場景理解,不斷提高人工智能的智慧化水準。
機器人加快走進現實
作為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載體,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慧發展是近年來人工智能領域的焦點。
搭載高度倣生的軀幹構型和擬人化的運動控制能力,全身多達20個自由度,能以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穩定奔跑,還具備在複雜泛化地形平穩移動、抗衝擊干擾等運動功能……它就是優必選科技聯合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推出的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機器人——天工行者。
在技術研發方面,高校可利用天工行者開展高動態、高精度的運動控制演算法、多模態感知技術的研發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訓練和數據採集;在人才培養方面,還可以通過開設機器人學、人工智能等相關課程,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今年一季度開放預訂後,天工行者已進入緊張忙碌的交付期,“今年是人形機器人量産的重要階段,我們預計交付幾百台,兩年後有望實現萬台級別的交付。”優必選科技創始人周劍説。
2024年1月,工信部等7部門印發《關於推動未來産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做強未來高端裝備”,其中人形機器人排在“創新標誌性産品”專欄第一位。近年來,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山東等10余個省市相繼出臺政策,支持具身智慧/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並將其作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産業升級的重要抓手。
機器人何時才能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的機器大腦、小腦和肢體關鍵技術體系基本建立,雙足人形和輪式人形機器人也已在教育科研、商超藥店、汽車製造等領域得到應用。隨著類人靈巧和精細作業問題逐步解決、規模化數據集加速建設,5年內有望迎來AGI(通用人工智能)時代,智慧機器人預計在農作物作業、港口自動化等行業獲得規模化運用。
“人力成本與風險是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的重要因素。”清華大學科技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朱旭峰看好人工智能在消防、採礦等領域的應用,譬如機器人可以在火災現場救援,無人車可以承擔礦山運輸作業,這些都能夠顯著降低人員安全風險,減少投資成本。
“真正先進的人形機器人要能自主地識別、理解、感知並執行動作,幫助人類解決實際問題,這對所有初創公司來説都是一道巨大的門檻。”周劍表示。
共同求解安全難題
人工智能在為經濟社會帶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其安全風險也不容忽視。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副司長康相武此前表示,以生成式大模型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可以廉價地生成對人和事件的錯誤描繪,引發認知混亂;人工智能的無用、濫用、隱私洩露等還會引發深層次倫理道德問題。
“加強治理與監管,有助於避免人工智能技術加劇社會不平等,保障社會公平與穩定。”朱旭峰建議,一是將倫理考量納入人工智能研發流程,確保技術發展與倫理原則相協調。二是完善法律法規與政策支持,對違反數據安全和倫理規範的行為嚴懲不貸。三是企業應採用加密技術保護數據傳輸和存儲安全,定期更新病毒防護軟體。四是在應用過程中建立人機協同規範,明確人類與機器的責任邊界,避免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導致的能力退化或誤判風險。
王國慶表示,相關法律法規要與時俱進,明確數據使用、演算法責任等細則,讓數據安全與倫理規範有法可依。只有多方協同發力,才能讓人工智能在安全、合規、符合倫理的軌道上融入服務場景,發揮更大價值。
“無論是人工智能企業、科研院所,還是個體創業者、創新者,都要遵循基本倫理和價值觀,注重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倫理人文,最終才能走得更遠。”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説。(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