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活水
經濟日報  2018-07-09 10:17:53

  “一帶一路”又傳捷報!日前,印尼雅加達至萬隆高鐵建設22處控制性工程取得突破。這不僅標誌著該項目建設進入全面實施推進階段,更再次證明中國投資能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帶來重大利好。

  近年來,在100多個參與國和國際組織的努力下,“一帶一路”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然而,儘管像雅萬高鐵這樣互利共贏、造福人民的里程碑式項目越來越多,國際上仍有人質疑中國投資會使接受國過度負債,甚至毫無根據地指責中資項目為相關國家製造了“債務陷阱”。需要指出的是,由於這些言論與事實明顯不符,國際輿論的主流公道自在,就連西方的國際評級機構都不認同。在印尼、菲律賓等“一帶一路”參與國宣佈要到中國債券市場融資後,惠譽等機構非但沒有對此過度擔心,反而上調了這些國家的評級展望。

  事實勝於雄辯。據不完全統計,“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截至2017年末,已有10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參與國家設立68家一級分支機構,中資銀行共向“一帶一路”建設2600多個相關項目累計發放貸款超過2000億美元。同時,截至2017年末,共有來自21個“一帶一路”參與國的55家銀行在華設立了機構。這足見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因為“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項目具有投資規模大、週期長、涉及幣種多樣等特點。據亞洲開發銀行測算,2016年至2020年,除中國外,亞太地區國家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的資金需求每年約為5000億美元,但公共和私人部門所能提供的資金總額每年僅為2000億美元,缺口高達3000億美元。所以,在高品質、高水準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宏偉進程中,以投融資為代表的金融手段將發揮更為重要的支撐作用。

  正因為如此,面對質疑和聒噪,中國與相關國家攜手共建“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初心不改、意志愈堅。近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發展和完善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多元化融資體系,保障“一帶一路”項目的資金安全。特別是中國債券市場不斷深化改革、持續擴大開放,以自身發展助力“一帶一路”多元化融資體系建設。這當中,既有中國企業通過債券融資支持境內外“一帶一路”相關機場、港口、旅遊等項目建設,又有相關國家投資者通過“債券通”等機制踴躍購買“一帶一路”項目相關債券,還有國際金融機構為“一帶一路”債券業務提供各類金融服務。這些舉措,不僅滿足了“一帶一路”項目資金需求,更有力保障了參與國在“一帶一路”相關項目上的債務安全。

  為進一步提高金融領域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水準,“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需要進一步加強金融合作、促進資金融通。一是要以市場化為原則,發揮地緣、成本、規模、配套和政策支持等優勢,整合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商業性金融資源,更好滿足“一帶一路”建設給金融機構乃至金融系統帶來的新市場、新客戶、新業務要求,如推動商業銀行開展網絡化佈局;二是擴大投融資參與主體,積極吸引各類國際組織、開發性機構、市場機構共同參與,如推動股票和債券等資本市場發展以擴大股權、債券融資市場的聯通性、穩定性;三是發展多元化融資方式,不僅要積極通過透明度高的資本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融資,還可積極發揮本幣作用來動員當地儲蓄,以減少匯率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四是創新融資渠道,充分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平臺作用,同時完善貨幣結算、資金清算等支持保障體系;五是創新投資和融資模式,推動投融資産品和制度創新,探索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可持續投融資方式,如推動以社區銀行、互聯網及電信支付為代表的普惠金融發展。(田 原)

編輯:許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