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中國外交部和中國法學會聯合舉辦的“一帶一路”法治合作國際論壇會場,與會嘉賓作主題發言。 記者 廉 丹攝
“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切都在陽光下運行,“一帶一路”不是封閉的俱樂部,而是開放的朋友圈,法治是各國各地區間經貿往來的基本保障。加快法治體系構建,深化國際司法合作是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共同發展繁榮的必然要求。
7月2日至3日,由中國外交部和中國法學會聯合舉辦的“一帶一路”法治合作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各國的200多位法學家、政府官員,以及國際組織代表就“一帶一路”理念與國際法治合作等議題展開了深入交流。
“一帶一路”為什麼能夠在短時間內受到廣泛歡迎,並取得超出預期的成果?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在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談到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共建“一帶一路”堅持以平等互利為原則。“一帶一路”是具有典範意義的國際合作平臺,雖然由中國倡議,但各方都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在這一新型合作平臺上,各國平等相待,公平參與,聚焦發展,謀劃合作。第二,共建“一帶一路”堅持以合作共贏為目標。“一帶一路”從一開始就堅持所有參與方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這一目標致力於使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普惠、包容和共贏的方向發展,完全符合各國希望通過合作實現共贏的美好願望。第三,共建“一帶一路”堅持以開放包容為宗旨。“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切都在陽光下運行,不是封閉的俱樂部,而是開放的朋友圈。只要認同絲路精神,各方都可以參與共建,分享機遇。此外,共建“一帶一路”堅持以對接發展為途徑,以規則法治為基礎。
王毅説,我們始終在各種現行國際規則和法律範圍內開展合作,既尊重通行的國際法,也遵守各國的國內法。我們正加快同各方商簽貿易投資、金融稅收、知識産權、交通環保等協定,努力打造共建“一帶一路”的規則和法治網絡。
“一帶一路”倡議秉承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為實現國際合作開闢了新道路。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樂泉表示,法治是各國各地區間經貿往來的基本保障。加快法治體系構建,深化國際司法合作,是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共同發展繁榮的必然要求。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法治建設,改革開放40年來,伴隨著市場經濟、民主政治與和諧社會建設,中國法治建設取得了歷史性進步。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堅定不移地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方略,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後,中國一直在努力打造和諧、穩定、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營造公平、公正、可持續發展的營商環境,加強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執法和司法合作,共同應對風險和挑戰。王樂泉表示,“一帶一路”建設已經邁出堅定步伐,接下來是乘勢而上順勢而為,行穩致遠、繼往開來。願各國以此論壇為起點,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各國法治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勁動力。
“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到行動,發展成為實實在在的國際合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各方對“一帶一路”政策、規則標準的討論日益增多,其中也包括一些誤解,甚至偏見。“此次論壇的召開,有助於各方對‘一帶一路’建設有更加全面和正確的理解。”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説,亞投行積極支持“一帶一路”倡議,運營兩年半以來已批准項目投資53億多美元。目前,亞投行所有投資項目均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
金立群指出,亞投行倡議提出後,得到了很多國家的熱烈響應和支持,但也有一些懷疑和疑慮。“事實勝於雄辯。”金立群強調,亞投行在籌建和運營發展過程中體現出開放、合作和包容的精神,不斷邁出穩健而紮實的步伐,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讚譽。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先後給予銀行以3A最高信用評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給予亞投行零風險權重。
金立群表示,亞投行和“一帶一路”都源於中國,但屬於世界,都是開放包容的合作平臺,是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的形勢下,中國倡議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建設性舉動。國際組織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規則體系、項目融資、能力建設、環境與社會政策、債務可持續、爭端解決等方面,為“一帶一路”參與方開展合作提供更好的支撐和保障。
“一帶一路”倡議跨越洲界、國界,是將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聯繫起來的合作機制,是能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投資往來的合作機制。
亞洲和平和解理事會主席、泰國前副總理素拉傑·沙田泰表示,在反全球化浪潮逐漸高漲的今天,在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受到阻攔的時刻,“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區域綜合性經濟夥伴或是區域自由貿易圈,能對傳統全球化的發展起到重要支持作用。通過國際合作和法律合作,我們可以建立一種新的國際開放型經濟,一種真正能給民眾帶來好處的經濟模式。他説:“我們稱其為‘新全球化’,也就是包容性的全球化。在準備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今天,每一個人都應有機會從‘新全球化’中獲得益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廉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