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首頁 > 環球創業 > 正文
碳市場建設助力綠色發展
2024-08-06 09:41:29來源:經濟日報責編:韓東林

  近日發佈的《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2024)》顯示,相比2018年,去年全國火電碳排放強度下降2.38%,電力碳排放強度下降8.78%。全國碳市場推進行業減排效果逐步顯現,在碳定價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強化,有效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市場機制靈活適用

  全國碳市場是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和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我國碳定價的主體機制。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介紹,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順利完成兩個履約週期,目前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佔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市場。

  強制和自願兩個市場構成全國碳市場體系。今年1月,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正式啟動,是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又一重要政策工具。目前,強制碳市場和自願碳市場互補銜接、互聯互通的全國碳市場體系已初步形成。

  北京綠色交易所董事長王乃祥介紹,自願碳市場可有效引導綠色低碳投資,支持當下並不具備很強經濟可行性或吸引力,但減排效果又非常明顯的技術和項目發展。同時,自願碳市場的參與主體非常廣泛,能夠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碳減排行動。

  王乃祥表示,通過參與自願減排交易,項目業主可以獲得經濟回報,更加自覺地參與低碳技術開發與應用;高排放企業可使用核證自願減排量抵銷部分碳排放,為履行強制碳市場減排義務提供了靈活選擇;企業和機構可以購買核證自願減排量抵銷碳排放、實現碳中和。

  我國碳市場對全球碳價水準和碳交易機製成效具有重要影響,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基於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的配額分配方法展現了碳市場機制的靈活性和適用性,為全球碳市場機制創新貢獻了“中國方案”。

  法治框架搭建完成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已於今年5月1日施行,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首部專項法規。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夏應顯表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政策法規基礎框架搭建完成,形成了涵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範性文件+技術標準規範”的多層級制度體系。

  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重點排放單位、註冊登記機構、交易機構、技術服務機構等各司其職,保障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順暢運行。作為碳交易試點省份之一和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所在地,湖北高標準建成全球規模最大、安全穩定性能領先的註冊登記結算系統,服務全國2533家企業,累計清結算規模超530億元,居全球首位。

  黃潤秋表示,我國建成了全國碳市場管理平臺,運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智慧預警數據品質風險,並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碳排放數據品質監管手段,有效遏制了數據造假行為。此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形成的碳價為各類碳金融活動錨定了基準價格,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主體的碳定價機制逐步形成。

  發展成效逐步顯現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健康運行,為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7月15日,全國碳市場碳配額累計成交量達4.65億噸,累計成交額近270億元,市場運行平穩有序。

  夏應顯介紹,碳市場落實了企業行業減排責任,樹立了“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識,實現了對發電行業碳排放的有效管控。通過推動企業靈活減排,碳市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能源結構調整的導向作用日益顯現。

  碳定價基礎性作用初步發揮。今年4月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收盤價首次突破百元每噸。碳排放權的綠色金融屬性獲得越來越多金融機構認可,撬動了更多綠色低碳投資,促進火電行業能效提升、能源結構調整。

  碳排放統計核算基礎鞏固提升,技術服務産業體系和市場初具規模。夏應顯表示,我國探索建立了符合中國實際的重點行業碳排放核算制度體系,為制定發佈年度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區域電網基準線排放因子,建立完善碳足跡管理體系等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

  通過強化制度管理、明確責任義務、優化技術規範、加強監督檢查等,我國培養培育了一大批專業人才和相關機構,為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去年,有50余家諮詢機構、450余家檢驗檢測機構、近100家技術審核核查機構為重點排放單位和政府主管部門提供第三方技術服務。

  黃潤秋介紹,生態環境部將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各項建設工作,穩步擴大行業覆蓋範圍,儘快將鋼鐵、水泥、鋁冶煉等重點排放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化數據品質管理,逐步推行配額有償分配,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研究探索碳金融活動的可行路徑,充分發揮碳市場推動低成本溫室氣體減排功能,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