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加快規劃建設,新型儲能發展也步入快車道。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已投運裝機超4400萬千瓦,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40%。規模增長的同時,調度運用水準也持續提高,調節作用不斷增強,為今年迎峰度夏提供了重要保障。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新型儲能在安全性、高效性、經濟性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為此,國家電網、南方電網攜手多家單位組建中央企業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佈局57項重點任務,以有力推動我國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和産業水準穩居全球前列。
發展步入快車道
日前,蘇州市7座新型儲能電站集中投運,總裝機容量達41.29萬千瓦/82.58萬千瓦時,其中6座40萬千瓦/80萬千瓦時新型儲能電站由協鑫集團參與投資建設。經測算,這批儲能電站每年可調節供應綠電約4億度,相當於12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今年以來,集團下屬上市公司協鑫能科把握機遇,高效推進,在蘇州、南京、無錫、重慶等多個城市接連投運了12座新型儲能電站,總規模達70萬千瓦。”協鑫集團副董事長、協鑫能科總裁費智表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指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新型儲能是支撐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技術,同時帶動産業鏈上下游進一步拓展,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投資就業,成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動能之一。
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4444萬千瓦/9906萬千瓦時,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40%。從地區分佈看,西北、華北地區已投運新型儲能裝機佔全國超過50%。從技術路線看,多個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鈉離子電池儲能項目投産,構網型儲能探索運用,推動技術多元化發展。從應用場景看,獨立儲能、共享儲能裝機佔比45.3%,新能源配建儲能裝機佔比42.8%,其他應用場景佔比11.9%。
調節作用逐步顯現
2024年以來,隨著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的增加,調度運用水準持續提高,調節作用不斷增強。
根據電網企業統計數據,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2024年上半年新型儲能等效利用小時數達390小時、等效充放電次數約93次,較2023年上半年分別提高約100%、86%。在市場運行較為成熟的山東、甘肅等地區,新型儲能調用水準進一步提升。南方電網公司經營區2024年上半年新型儲能等效利用小時數達560小時,已接近2023年全年調用水準。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在近日表示,通過調研發現,新型儲能促進新能源開發消納和提高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水準的作用逐步增強,有效服務能源安全保障。
例如,山東省創新調用方式,在電力寬鬆時段,實行獨立儲能自調度;在電力供應緊張、新能源消納困難時段,接受電網統一調度,新型儲能利用水準持續提升。此外,開展配建儲能轉為獨立儲能試點,發揮各類儲能功效。2024年上半年,山東新型儲能等效利用小時數520小時,同比增加153小時,消納新能源電量7.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4%。
7月15日,江蘇開展新型儲能集中調用測試,全省新型儲能可提供約500萬千瓦頂峰能力。7月23日,江蘇電力負荷創歷史新高,預計電力缺口約600萬千瓦,新型儲能在實際應用中提供了約400萬千瓦頂峰能力,有效填補了電力缺口,為電力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撐。據江蘇省測算,今年集中投運的新型儲能可有效節省其他電力建設投資,預計每年可幫助電網消納約30億千瓦時新能源電量,各方面效益明顯。
創新聯合體佈局57項重點任務
快速發展的同時,新型儲能在安全性、高效性、經濟性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加快推動這一領域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促進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成為行業共識。
7月30日,在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下,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兩大能源央企共同牽頭組建的中央企業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正式啟動。成員單位包括多家中央企業、地方國企、民營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團組織。
記者從啟動會現場了解到,該創新聯合體當前已佈局57項重點攻關任務,圍繞“高安全、低成本化學儲能”“高效率、低成本物理儲能”“規模化支撐技術”“多場景應用實證”等四大方向,在能源、通信、航天等行業開展攻關,旨在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産出一批標誌性産品,建成一批重大工程和平臺,跟蹤調整前沿性和顛覆性攻關任務佈局,有力推動我國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和産業水準穩居全球前列,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高品質建設。
下一步,中央企業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將以促進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為目標,建立聯合攻關團隊、聯合實驗室、聯合創新中心、合資公司,搭建中試驗證平臺,打造産學研用緊密結合的一流創新生態,攻關一批新型儲能首臺(套)技術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體。計劃3年內,在電化學儲能、物理儲能、規模化支撐技術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技術成果,在通信、能源、冶金、建築、交通、航天等領域拓展29個重點示範工程,促進新型儲能技術的革新發展和持續進步。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