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院長李秋艷(前排中)在給患者進行診察。(受訪者供圖)
“中醫藥的創新發展絕不是與傳統的割裂,而是在新質生産力引領下的傳承與創新。”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院長李秋艷在接受新華社“新華健康”記者專訪時表示,隨著數智化技術的不斷賦能,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日益得到發揮,個性化診療、精準證候醫療的特性不斷增強。
李秋艷堅信,中醫藥並非只是古老的智慧,它同樣可以和現代醫學的前沿接軌。中醫人正積極擁抱科技,通過現代科學語言説明白講清楚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古為今用,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建設邁向新高度。
從“TCM”的翻譯説起
“中醫”一詞通常的英文翻譯為“TCM”,即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傳統中醫),“TCM”也經常出現在中醫藥一些國際標準的英文表述中。李秋艷認為,拋開這一約定俗成的翻譯不論,僅從信息傳達的效果來看,“traditional”(傳統的)一詞並不能完全概括中醫藥的深刻內涵。
“不少人將中醫與西醫、傳統和現代之間的界限混淆了,認為西醫就代表著現代與創新,中醫就代表著傳統和守舊。事實上,我們不能以自身認知的盲區將中醫與現代科學割裂開來。如果我們在談論醫學創新時,腦海中先浮現的是這種認知,那中醫創新便無從談起,也會因此影響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傳播。”
刻板的認知將影響人們對中醫藥真正價值的理解。事實上,中醫的理論不僅traditional(傳統的),而且還很modern(現代的)。現代醫學的很多理念,中醫其實很早就提出了,只不過受限于所處時代的科學條件,人們無法將其用現代科學的方式解釋清楚。李秋艷舉例説:“就拿麻醉藥講,中醫早在漢代時期就創立出用於麻醉的‘麻沸散’。在一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麻醉止痛的概念,這難道不modern嗎?我們不能因為人們尚無法全面了解中醫藥的科學性,就否定中醫藥的理念和實踐。”
李秋艷認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對中醫藥産生了深刻影響。從古至今,中醫藥的自身發展歷程本身就是對傳承與創新的最好説明,那種把“中醫等同於傳統”的認知是不可取的。
數智化賦能中醫“新高度”
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離不開數字化的賦能,大力研發中醫數智化裝備,對於中醫藥振興發展十分重要。近年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等重要文件相繼出臺,為中醫藥實現高品質發展指明瞭方向。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緊跟時代所需,將中醫藥發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實現“科技先導、融合發展”,李秋艷帶領科研團隊承擔的中醫舌診客觀化研究就是範例之一。舌診作為中醫診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現代化研究不僅體現出前沿科技的革新,更是對中醫傳統診斷方法的傳承與發展。據悉,李秋艷團隊通過互聯網雲計算技術,以及人工智能診斷,重點攻關舌診採集過程中的環境背景複雜性和光源不穩定問題。他們採用深度學習、圖像處理等技術,著力提高舌診的準確性和客觀性,讓中醫特色診法從“模糊”到“精確”,為實現中醫證候精準診斷創造了條件。
“簡單來講,我們在固定的環境和條件下,通過對病人的舌象進行圖像採集,將舌頭的各類指標和相對應的身體症狀記錄在冊。臨床採集的大量舌象可以形成圖像數據庫,此後基於深度學習等方法建立出智慧辨識模型,該模型就能對前來求醫的患者進行在線雲診斷。只需要將病人的舌象照片上傳到數據庫進行匹配,就能幫助醫生迅速分析患者的中醫舌象特點。”以國際上主流的比色卡為例,各個型號的色卡至少有百餘種顏色。“隨著原始數據的不斷積累,人工智能模型對舌象特徵判定的準確度就越高。”李秋艷解釋説:“這項技術不斷成熟與完善,其輻射範圍、影響效益也就越大,全國各地的患者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專業級的舌診服務。”
醫學融合是未來趨勢
“我認為未來醫學的趨勢,應該是中西醫相互交融,取長補短,真正實現醫學界的‘天下大同’。”李秋艷表示,西醫可以從中醫汲取智慧,中醫也可以借助現代醫學技術蓬勃發展。
李秋艷進一步分析説,中醫和西醫都誕生於人類社會活動的實踐中,但側重點各有不同,就中醫而言,中醫的理論立足於宏觀,關注于患者的“整體”。“人是有生命和溫度的,並非簡單的‘零件’堆砌。”李秋艷説,中西醫應該相向而行,融合發展。
《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建立中西醫協同長效機制,健全中西醫臨床協同體系,提升中西醫協同攻關水準,“宜中則中、宜西則西”,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水準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服務。在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同建設方面,該方案還明確提出,促進中西醫醫療資源有效整合和中西醫醫療技術優勢互補,推進診療模式改革創新和醫學領域創新發展,顯著提高部分重大疑難疾病的臨床療效,形成一批獨具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和專家共識。聚焦癌症、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和傳染性疾病,以提高臨床療效為重點,遴選一批項目單位開展中西醫聯合攻關。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聚焦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老年慢性疾病等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依託中西醫協同的多學科診療優勢,運用現代醫學診療技術,進一步提高疾病診治水準。
“中醫和西醫從來都不是對手,只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疾病。”李秋艷説,新時代中醫藥的發展,要保持“相容並蓄、和而不同”的思想,中醫和西醫應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發揮兩者的優勢,更好地服務於健康中國建設。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