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首頁 > 環球創業 > 正文
冰雪經濟熱度高 創新驅動裝備産業持續升級
2025-02-08 09:54:30來源:經濟參考報責編:韓東林

  哈爾濱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以下簡稱亞冬運會)即將於2月7日晚開幕。近年來,在諸多體育賽事的帶動下,我國冰雪經濟發展不斷提速,也為我國冰雪裝備産業持續升級注入新動能。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冰雪裝備産業也正加速邁向産業鏈完備化、技術高端化、品牌國際化的新階段。未來企業不僅要在技術上繼續加大投入,還需要以産品品質帶動品牌塑造,進一步走向世界。

  位於河北張家口的卡賓滑雪裝備製造有限公司,裝備車間裏,一排排紅色造雪機整齊排列,工人正緊鑼密鼓地組裝調試。“剛完成20台造雪機的訂單,又跟外國客戶洽談新業務。”企業生産售後總監李傑表示,這個雪季一直很忙碌。

  “過去國內的造雪設備有了一定發展,但在自動化程度、全系統性能上仍然和海外品牌有一定差距。我們經過了長期的研發,推出了全自動造雪機鯤鵬SU8,通過在多個關鍵部位取得創新,能夠實現更小功率、更大揚程、更節能環保的效果,已經在性能穩定性、造雪量和造雪品質等方面與國際品牌不相上下,也受到了市場的認可。”卡賓滑雪董事長張鴻俊告訴記者,“不止是造雪機,從2010年公司成立以來,一路見證了中國冰雪經濟的發展壯大。特別是冬奧會以來,國內冰雪裝備産業進一步升級,而冰雪産業鏈也在持續完善。”

  在多方利好支持下,我國冰雪裝備産業正在不斷發展完善,從零散代工逐步發展為覆蓋全鏈條的完整體系。從冰鞋、雪板到造雪機、壓雪車,國産裝備正在逐步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負責人郝立順在此前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提到,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形成15大類冰雪裝備器材産品體系,基本實現了從頭到腳、從個人到場地、從競技競賽到大眾運動,全産業鏈的冰雪裝備器材覆蓋。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約300家增長到2023年的900家左右,銷售收入從2015年的不到50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約220億元。

  在冰雪裝備産業持續發展的背後,技術迭代成為産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

  站在夏季也能正常運轉的露天安裝冰道上,北京艾爾豪斯膜式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傳統上滑冰、冰壺等項目使用的冰道往往使用間冷技術,利用冷熱交換設備實現降溫,冰質差能耗大,而公司研發的直冷技術將製冷劑直接輸送到場地的管道中,發生相變吸熱蒸發實現制冰,不僅讓冰質更好,還能實現70%以上的節能,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噸,目前已經應用於多個大型冰上運動場館中。

  值得關注的是,還有更多航天、數字方面的新科技被應用到冰雪裝備的研發製造中,也為我國冰雪裝備走向世界提供堅實支撐。在此次亞冬運會上,也出現了國産冰雪裝備的身影。

  “我們公司此次被亞冬運會採用了5款創新冰雪運動裝備,包括兩款雙板、兩款單板和一款碳纖維滑雪頭盔,這也是中國冰雪裝備製造企業首次為國際賽事提供核心雪具。通過技術創新和産品品質提升,國內品牌也有望在高端市場獲得一席之地,提升品牌認知度。”冰雪歡騰公司總經理胡照會告訴記者,“我們産品的優勢源於強大的技術支持。依託院士團隊,公司將航空航天新材料技術應用到滑雪器材中。碳纖維科技、高彈纖維科技、鈦合金技術……這些先進技術,讓我們突破了國産品牌在工藝和原材料方面的瓶頸。”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儘管國産冰雪裝備在部分領域已實現“並跑”,但高端市場仍相當程度上依賴進口,特別是在品牌塑造方面,中國企業仍然有進步的空間。

  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宋赫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長期以來,我國冰雪産業特別是裝備製造領域以代工貼牌為主,沒能建立起有足夠影響力的品牌形象。“隨著亞冬運會等國際賽事的到來,國産裝備迎來更多展示舞臺。而冰雪經濟的長期良性發展,離不開品牌的塑造,相關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強製造過程中的品質控制,並結合用戶需求進行持續改進。以高品質的産品打入全球市場,建立中國自主品牌形象。”

  冰雪裝備産業的升級,不僅是技術的突圍,更是中國製造向産業鏈高端攀升的縮影。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這條“冷”賽道正釋放出前所未有的“熱”效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