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資本市場深化改革持續推進,從區域性股權市場到新三板,再到滬深北交易所,多層次資本市場不斷優化,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不斷完善,為企業發展壯大營造了良好環境,持續擦亮“專精特新”金字招牌。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24日,A股市場共有1962家專精特新企業,佔總數的36.3%。
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張可亮對記者表示,專精特新是中小企業新質生産力的代表。當前,資本市場已構建起“培育—上市—反哺”的良性循環,不僅支持近2000家專精特新企業登陸A股市場,還通過財富示範效應在全社會營造“支持中小、鼓勵創新”的氛圍,激活了14萬家在庫企業的創新基因,形成了“頭雁領航、雁陣齊飛”的發展格局。
專精特新A股分佈“熱力圖”
從A股市場的板塊分佈來看,1962家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在滬深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分別有843家、595家、377家、147家。
北京利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合夥人常春林對記者表示,資本市場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支持,是推動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舉措。借助多層次資本市場提供的直接融資渠道,這些企業能夠有效突破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限制,加速“補短板”“鍛長板”。
“滬深交易所與北交所基於自身定位,構建和完善差異互補的‘金字塔’服務生態。”常春林表示,北交所作為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通過快速審核、靈活融資等機制,專注于中早期項目的培育;科創板則側重於“硬科技”屬性的企業,強化技術門檻和專利壁壘;創業板聚焦創新成長型企業。未來要確保轉板機制的暢通和常態化,打開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上升通道,從而形成前端孵化培育、中後端扶持升級的良好生態。
從行業分佈來看,專精特新企業目前主要分佈在機械設備、電子、電力設備、基礎化工、醫藥生物等行業。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專精特新企業分佈特徵既體現了對傳統産業鏈的價值重塑,也展現了生物制藥、新材料等前沿領域的創新活力。這種“存量升級”與“增量突破”並行的産業圖譜,本質上是通過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將技術迭代需求與産業升級動能系統耦合,最終形成覆蓋基礎研究、應用轉化到産業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為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構築戰略支點。未來,隨著資本市場服務鏈進一步貫通,專精特新企業有望加速形成産業集聚效應,成為驅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引擎。
從區域分佈看,專精特新企業大多分佈在長三角、東南沿海等創新要素密集的地區。
大公國際首席宏觀分析師劉祥東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專精特新企業選擇在A股上市,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實現快速發展,並在各自領域內取得顯著的技術突破,推動了相關行業的技術進步,一些企業已經發展成為行業的領軍者。同時,專精特新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下,逐步形成了多個産業集群,有力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
多層次資本市場協同發力
近年來,資本市場支持專精特新發展路徑明晰。從區域性股權市場來看,截至去年底,全國共有26家區域性股權市場“專精特新”專板建設方案獲證監會、工信部備案,已吸納近萬家專精特新企業上板。今年2月份,證監會發佈《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在普惠金融方面明確,深入推進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試點,支持“專精特新”等優質中小企業掛牌上市。
談及未來資本市場如何更好助力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章俊認為,未來資本市場助力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需以深化多層次市場協同與制度創新為核心,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服務生態。
章俊表示,一方面,應強化區域性股權市場“專精特新”專板的孵化功能,通過分層分類管理、精準融資對接及上市培育服務,形成企業梯度成長的“蓄水池”。當前,全國已有26家區域性股權市場設立專板,未來需進一步擴大專板覆蓋範圍,並深化與新三板、北交所的轉板銜接機制,縮短企業登陸更高層次市場的週期。北交所需持續優化適配性發行機制,提升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包容度,例如通過簡化審核流程、完善股權激勵工具,吸引更多聚焦半導體、高端製造等關鍵領域的企業上市。
另一方面,需引導長期資本向早期科技項目傾斜。當前政策已明確壯大“耐心資本”,鼓勵養老金、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投早投小投科技”,通過稅收優惠、考核機制改革降低短期回報壓力,支持企業突破技術研發瓶頸。同時,完善並購重組與産業鏈整合機制,支持專精特新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實現技術協同與規模擴張,例如放寬再融資限制、優化配套融資工具,促進上下游資源整合。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協同發力,資本市場將加速形成“科技—資本—産業”的高效循環,推動專精特新企業成長為驅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核心引擎。(記者 孟珂)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