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深州市探索“互聯網+中醫藥”,于2024年9月成立“共享中藥房”管理系統,通過共享資源、優化服務流程,形成鄉鎮衛生院問診、互聯網處方傳送、智慧煎藥免費配送一體化格局,讓城鄉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優質的中醫藥服務。圖為工作人員在深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共享中藥房”內工作。新華社發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産業高品質發展。為此,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提升中藥品質促進中醫藥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完善産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從全鏈條各環節作出政策支持和部署,提出了8個方面21項任務。國新辦近日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出席並介紹了有關情況。
近年來,中醫藥事業和産業發展持續提速,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中醫藥産業規模不斷擴大,結構佈局持續優化,集聚優勢逐步呈現,已成為我國醫藥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促進了健康中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
摸清家底 加強中醫藥資源保護利用
中藥資源是中醫藥産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國家對中藥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非常重視。《意見》提出加強中醫藥資源保護和利用。國家中醫藥局副局長陸建偉介紹,國家中醫藥局組織完成了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掌握了1.8萬多種中藥資源種類和分佈信息。“目前我們常用的600多種中藥材中,已經有300多種能實現人工種植養殖,人工麝香等一批珍稀藥材的人工繁育和替代品也實現了産業化生産,應該説能夠滿足群眾用藥的需求。” 陸建偉表示,隨著近年來群眾對中醫藥的需求增加和服務面不斷擴大,中藥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面臨很大壓力。為此《意見》專門提出一系列針對性的舉措。
首先,要堅持資源保護優先。一方面,根據當前資源情況,與有關部門聯合修訂《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同時完善相關的配套法規和制度。另一方面,要處理好使用和保護的關係,強化中藥資源保護的頂層設計,科學制定中藥資源保護的規劃,保證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
其次,要合理有序地開發利用。加大中藥資源相關領域的科研投入,特別是強化資源保護的一些關鍵技術,突破一批珍稀中藥資源倣生替代技術,同時要做好産業化工作的銜接,逐步減少對野生資源的依賴。
第三,要推進中藥資源的動態監測。加強中藥資源監測網絡建設,通過監測及時掌握中藥資源分佈、儲量和動態變化,完善中藥材生産的相關統計,促進各個部門間數據的互用共享,強化信息分析、應用、預警,為産業發展科學決策提供重要的支撐。科學生産,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司長劉莉華介紹,近年來,我國的中藥材生産穩定發展。一方面,藥材的供應能力持續提高。現在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已經達到5000萬畝左右,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像板藍根、甘草這些大宗藥材的生産能力都明顯提升,石斛、肉蓯蓉這些小宗野生藥材的生態栽培模式也迅速發展,較好地保障了中醫藥産業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生産的區域佈局進一步優化。2018年,農業農村部、國家藥監局、國家中醫藥局三部門聯合印發了《全國道地藥材生産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近年來,在規劃的引導下,全國已經形成了東北、華中、西南等七大道地藥材産區。
中藥材是特色農産品,既要發展保數量,又要優化種養模式來提品質。劉莉華表示,下一步,將堅持適區適種,指導各地結合氣候資源條件以及立地條件等區域特點,定品種、定産地,建設一批高水準道地藥材生産基地,避免各地盲目發展、無序擴種;推動科企融合,支持建設中藥材技術創新平臺,深入開展野生資源保護、優良品種選育、生態種養技術研究等;推廣應用適宜於不同區域、不同品種的綠色高質高效生産技術模式,推行規範化生態種養,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有機肥替代化肥,推進中藥材全過程按標生産;繼續支持建設一批中藥材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和産業強鎮,培育壯大中藥材龍頭企業,打造中藥材特色品牌。
良種是中藥材生産的基礎,也是中藥材品質的源頭保障。劉莉華表示,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緊密配合,加快推進中藥材種業發展。在種質資源保護上,我國完成了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基本摸清了我國中藥資源家底,建設了31個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圃和3個資源庫,保存了一大批珍貴種質資源。在育種創新方面,通過實施國家科技項目,選育優良品種超過700個,發佈了11批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涵蓋20個草本中藥材種屬,授權新品種達到112個。在良種繁育方面,先後建設了40多個國家級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可以保障120種藥材的良種繁育。在種子種苗品質方面,成立了全國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佈了9項國家標準,同時推動相關協會制定了一批中藥材種子種苗團體標準。
加強監管 推動中醫藥産業鏈協同發展
中藥工業是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醫藥工業重要板塊。《意見》圍繞産業鏈進行全面佈局,既從資源保護、生態種植、生産製造、工藝提升、研發創新等供給側發力,也從強化臨床價值評估、醫療機構配備使用等需求側方面倒逼,實現供需兩端協同發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了一些重點項目、重點企業攻關生産裝備,包括中藥産業化過程中的創新工藝,比如,圍繞150多種常用中藥材,開展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采收加工,包括品質控制等。“這裡特別要講到,我們對民族中藥材的特色産業發展專門作了一些支持,以便穩步擴大珍稀中藥材的人工種植面積和養殖數量,保證臨床用藥藥品正常生産。”何亞瓊説。
同時,何亞瓊還介紹,我國加快構建中藥全産業鏈追溯體系,專門組織建設了中藥全産業鏈品質可追溯數據平臺,主要是聚焦中藥全産業鏈各個環節,制定全過程品質追溯的數據標準。“目前,平臺已經覆蓋中藥材種子種苗、中藥材、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中成藥等不同業態産品的生産、流通等環節,能夠對全産業鏈的生産過程實時數據進行採集、監控。為全國21個省市、457個基地的100多家重點中藥企業提供了追溯服務,覆蓋113種常用中藥材。”
另外,注重加強重點中藥材及中藥産品供應監測也是工信部的一個重要職責。現在已經納入了1400多家重點中藥企業,涉及400多種中藥飲片、200多種中成藥、100多種中藥材的生産、銷售、出口等主要指標。
由於中藥品質安全涉及的鏈條長,從藥材的田間種植到醫院的臨床使用,涵蓋了中藥材的種植養殖、中藥飲片的炮製、中成藥的生産經營使用等多個環節。《意見》對中藥的全鏈條、各環節都提出了高品質發展的具體要求。
國家藥監局藥品註冊管理司司長楊霆表示,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國家藥監局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來統籌協調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強化中藥全鏈條的品質安全監管。
在中藥材的源頭管理方面,藥監部門大力推進《中藥材生産管理規範》也就是GAP的監督實施,規範和加強中藥材産地加工。“截至目前,中藥材生産品質管理規範實施初見成效,已有124家中藥生産企業使用了76種符合GAP規範的中藥材,用於中藥生産。”楊霆説。
在中藥的過程式控制制方面,嚴格中藥的研製、生産、經營和使用全過程、全環節的監管,督促企業全面落實主體責任,不斷優化中藥生産經營和使用品質監管秩序,嚴厲查辦違法違規案件,嚴守安全底線,切實保障品質安全。“當前,中藥飲片整體合格率已經達到97%左右,中成藥的整體合格率在99%以上,較好保障了中醫藥臨床服務需求。”楊霆説。
另外,在中藥的不良反應監測方面,還建立健全了中藥不良反應監測系統,及時匯總分析監測信息,完善風險信號識別和評估機制,開展風險監測和處置。同時,對已上市中藥説明書安全性相關內容及時進行補充和完善。2018年以來,對448個品種的説明書進行了修訂完善,涉及近8000個藥品批准文號,及時有效防範化解了使用環節的風險隱患。
在已上市中藥品質提升方面,優化以《中國藥典》為核心的標準管理體系,在藥品監管理念、品質控制要求、品種收載原則等方面不斷強化管理。2025年版的《中國藥典》即將頒布實施,其中一部共收載中藥標準3069個,新增28個,修訂420個,通過不斷提高和優化標準,科學地強化了安全性標準,合理設置限量要求和檢測方法,推動中藥産品品質提升。(記者 成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