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韓東林):在全球化與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有這樣一位人物,他跨越物理、金融、科技等多個領域,用獨特的跨界視角和不懈的努力,書寫了自己的精彩人生,更為中美科技合作搭建了堅實的橋梁。他,就是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李大西。近日,記者對李大西先生進行了採訪,聆聽他關於“新質生産力”的獨到見解,以及他在中美科技合作中的跨界探索。
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李大西
跨界人生:從粒子到資本的華麗轉身
李大西的物理學夢想始於少年時期。高中時,他在華南師院附中自學物理和高等數學,為日後的物理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1979年,他通過中美物理招生考試,以全國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赴美深造,在紐約市立大學致力於超弦理論的研究,試圖解釋人類為何生活在四維時空中。十年寒窗,他在超弦理論研究中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這一成就讓他在物理學界嶄露頭角。
面對超弦理論的複雜性和科研週期的漫長,李大西在華爾街獵頭的邀請下,決定轉型金融領域。“物理教會我用數學模型解析複雜系統,而金融市場本質上是由無數‘經濟量子’構成的動態體系。”李大西將量子力學的概率思維融入金融建模,開發出基於神經網絡的股價預測系統,並且和協會同仁共同努力成功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預警風險。這種“用物理思維解構金融”的跨界實踐,不僅使他在華爾街脫穎而出,更悄然孕育了他對“新質生産力”的最初認知——當知識突破學科邊界流動,就能催生改變世界的力量。
新質生産力是穿透三次工業革命的創新密碼
為了更好地服務中美科技合作,李大西聯合多位在華爾街和學術界有影響力的華人科學家,于1997年成立了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CASB)。該協會致力於推動風險投資在中國的發展,加強中美之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他們推動的第一個重大項目是協助中國四大銀行剝離不良資産,引入國際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
此後,他們還和深圳市政府合資創立了深圳留學生創業園,並規定由CASB派留學生管理,為留學生回國創業提供了有力支持。2000年,當第一批海歸帶著技術圖紙回國時,李大西推動建立的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科技+金融+制度”的創新生態。截至目前,這裡已孵化出14家上市公司,其秘訣在於將風險投資理念與政府引導基金結合,用市場化機制激活知識資産。“如今AI,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爆發,正是新質生産力在産業端的具象化——當工程師遇見資本,當實驗室對接市場,化學反應就發生了。”
在李大西眼中,“新質生産力”是串聯工業革命、信息革命與智慧革命的底層邏輯。它打破傳統生産力依賴實物資産的局限,將算力、演算法、數據確立為AI的核心要素,通過跨學科融合重構生産關係。“就像超弦理論試圖統一四種基本力,‘新質生産力’的使命是用創新能力打通科技轉化的‘任督二脈’。”
科技博弈:尋找合作的“第三空間”
2001年對於李大西來講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他對科技價值有了更深入的認知,也更加堅定了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決心。“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人類最需要的不是技術對抗,而是合作解決共同挑戰的能力。”此後,他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中美科技合作中,致力於推動全球科技的共同進步與發展。他率領CASB搭建起中美科技界的“第三空間”:在生物醫藥領域,推動AI解析《黃帝內經》,將中醫辨證施治與基因編輯技術結合;在半導體領域,倡導“成熟製程+特色工藝”的非對稱策略,避開高端晶片的正面競爭,在功率半導體等細分領域建立優勢。
面對國際社會中偶爾發生的技術封鎖現象,李大西提出“制度創新優先於技術突破”的觀點:“深圳為什麼能誕生華為、大疆?因為這裡率先打破了科研成果轉化的體制壁壘。當我們建立起更靈活的人才流動機制、更包容的風險投資生態,技術突破自然會發生。”他特別強調,警惕將科技問題政治化,“量子計算的原理沒有國界,人類對疾病的恐懼沒有國界,科技創新的終極目標,是讓每個國家都能在合作中找到發展的‘量子態疊加’。”他認為,真正的創新往往發生在學科的邊緣地帶,通過要素重組實現價值躍升。
在不確定中構建確定性
談及當下流行的“跨界熱”,李大西笑著講述著“T型知識結構圖”:“豎軸是專業深度,我的物理背景讓我理解技術本質;橫軸是跨界廣度,金融和科技管理賦予我商業思維。真正的跨界不是淺嘗輒止,而是在縱深領域建立坐標係後,向未知領域延伸觸角。”
他分享了在華爾街的頓悟:當傳統金融模型無法預測市場黑天鵝時,是物理學的混沌理論讓他茅塞頓開——“不確定性中蘊含著確定性的規律,關鍵是要有跨學科的解碼能力。”對於年輕人,他建議“帶著問題去跨界”:“不要為了跨界而跨界,而是像醫生尋找治療方案一樣,用多學科工具解決具體問題。”
李大西鼓勵年輕人保持好奇心和持續學習的習慣。在他看來,跨界不是逃避,而是尋找更高維度的突破。“制度創新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動力。”李大西還鼓勵年輕人勇於挑戰現有的制度框架,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發展路徑。他在華爾街創造的“金融-物理”交叉模型,至今仍是AI風險管理的經典案例。同時,他始終在致力於打破行業藩籬,從推動風險投資立法到建立跨境孵化器,不斷為科技創新創造有利環境。
在文明的“疊加態”中錨定方向
採訪結束時,李大西感慨萬分。他認為,“新質生産力”的終極使命不是創造更多財富,而是重構人類與知識的相處方式——讓每個大腦都成為點亮文明的神經元。李大西先生以其獨特的跨界人生和對“新質生産力”的深刻理解,展示了一位時代探路者風采。“科技合作就該像DNA一樣,兩條鏈相互纏繞卻不失獨立,共同承載文明進步的密碼。”從超弦理論到新質生産力,從華爾街到深圳灣,他的跨界人生始終貫穿著一個信念:當知識突破邊界,當創新跨越鴻溝,人類終將在合作中找到應對挑戰的“最優解”。
正如他在深圳留學生創業園墻上的題詞:“跨界不是終點,而是創新的起點。”在這個技術重構世界的時代,李大西的探索不僅書寫了個人傳奇,更向我們展示了唯有打破認知的“四維時空”,才能創造屬於未來的“新質宇宙”。未來的日子裏,期待他能繼續為中美科技合作事業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引領中美合作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