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産業力 |   會員頁面  |  環球健康

首頁 > 環球創業 > 正文
智慧穿戴融入生活
2025-10-23 09:28:28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責編:韓東林

智慧穿戴融入生活

HICOOL 2025全球創業者峰會近日在北京開幕。圖為10月18日,外國觀眾在峰會現場體驗VR遊戲。杜建坡攝(人民視覺)

  一鍵開啟記錄運動,實時監測健康狀態;眼鏡也可以聽音樂、接打電話、拍照拍視頻,“所見即所拍”……從“備用工具”變成“生活剛需”,智慧穿戴設備正以驚人的速度從“耐用品”變成“消耗型剛需”,成為消費者生活的“無聲夥伴”。

  記者近日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獲悉,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登記使用商品條碼的智慧穿戴相關産品總量達18.1萬種,涉及企業0.6萬家,較2020年9月底,智慧穿戴産品品種數量增長91.4%,年均增長13.9%,市場呈現穩步快速增長態勢。

  智慧穿戴市場為何如此火爆?消費者為何願意為這些設備買單?

  95後研究生陳朔是一名智慧手錶忠實用戶。她抬手看了看手腕上設備説:“它已經是我生活中跟手機同樣重要的設備。”

  “看時間,接收手機消息通知,監測健康狀態如心率、睡眠等,最重要的是運動必帶。”陳朔告訴記者,她有規律的健身習慣,每週跑步兩次、健身房“擼鐵”2—3次,“跑步或健身時看實時心率、消耗的卡路裏,非常直觀方便,可以協助我減重減脂,更好地進行健康管理。”

  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在2025年中國消費者購買智慧手錶的原因中,健康監測以45.48%的比例高居首位,産品設計精美有個性和記錄運動情況分別以44.71%和43.44%的比例緊隨其後。消費者購買過的智慧手錶類型數據顯示,老人智慧手錶以56.82%的佔比位居首位,遠高於其他類型,顯示其在智慧手錶市場中的主導地位;成人智慧手錶佔比54.78%,緊隨其後,反映出成人對健康和運動功能的高需求。智慧手錶已成為健康、健身和保健應用的核心入口。對入門級基礎設備的強勁需求,加上更先進的追蹤功能,正在推動智慧手錶市場擴張。

  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從細分領域來看,智慧手錶品種數已達2.9萬種、年均增長46.8%,智慧眼鏡0.2萬種、年均增長23.5%,智慧耳機12.2萬種、年均增長14.0%,智慧手環2.8萬種、年均增長1.2%。智慧手錶和智慧眼鏡增速顯著高於行業平均水準。

  從區域分佈看,截至今年9月,使用商品條碼的智慧穿戴産品品種總量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別為:廣東省15.84萬種、北京市0.65萬種、浙江省0.32萬種、上海市0.31萬種、福建省0.28萬種。

  “我的Air Pods用了快6年了,以前覺得耳機就是聽個響——通勤聽歌、健身跟練、開會接電話,一副就夠。但現在不一樣了。”在一家外貿企業工作的北京女孩喬琳琳打開了自己的電商平臺購物車,“戶外活動要開放式耳機聽環境音、防摔;睡覺還得有副半入耳助眠;現在AI耳機出現了,我覺得很有必要買一副幫我做會議記錄。”

  喬琳琳的態度反映了近兩年耳機消費的新趨勢——曾經被視作“耐用品”的耳機,正快速更新,就像手機需要定期換款、護膚品要分膚質挑選,現在的耳機也開始有了“通勤款”“運動款”“睡眠款”“辦公款”的精細分類。

  據喜馬拉雅發佈的《耳機品類用戶價值洞察白皮書》調查顯示,67.71%的普通用戶擁有兩副以上耳機,針對睡眠、運動、辦公等場景的細分産品需求旺盛。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智慧眼鏡正從科幻走向現實。近來,小米、華為等多家品牌陸續發佈智慧眼鏡産品,吸引了許多消費者的關注。專家分析,考慮到戴眼鏡的群體極為龐大,未來隨著功能的豐富、價格的降低以及生態相容性的提高,智慧眼鏡完全有可能替代手機的部分功能,與手機、智慧家居無縫連接,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智慧穿戴市場的繁榮,背後是技術驅動與需求覺醒的雙重作用。頭豹研究院分析師趙啟銳認為,智慧穿戴設備的進化本質是消費電子行業從“技術驅動”向“用戶需求驅動”轉型的縮影。AI與可穿戴設備的結合,正成為行業後續發展的推動力量。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語音交互助手、AI生理分析、AI自適應降噪等功能,在耳機、手錶、眼鏡等智慧穿戴設備上的應用滲透速度將持續加快。“此外,廠商的産品差異化戰略將成為消費者存量替換的推動力。”他説。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