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空氣當作介質存儲電能,讓“靠天吃飯”的太陽能、風能發電都能穩定流暢地接入電網……這項新型儲能技術如今正在快速落地。作為一家既手握國際領先的新型儲能技術、又能自主研製關鍵裝備、更可承建規模化超級工程的“全能型”企業,中儲國能(北京)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中儲國能”)已登上胡潤全球瞪羚企業榜,並在全國多地建成標杆性項目,正穩步推動自主創新技術走向全球市場。
“冷”技術催生“熱”賽道
代表空氣的綵燈依次通過壓縮機、儲氣裝置、膨脹機、發電機等裝置並循環往復,就構成了一個類似充電寶的系統,接入光伏或風能電站……記者在今年鏈博會首設的創新鏈專區見到了中儲國能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的系統模型。
中儲國能總經理紀律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儘管成立於2018年的中儲國能還是一家年輕的企業,但其核心技術源自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下稱“工程熱物理所”)歷經20餘年的技術積澱。
“當時國內還沒有科研機構涉足壓縮空氣儲能,國外技術也尚不完善。”工程熱物理所所長陳海生介紹,研發團隊自2004年底開始攻關,獲國家863計劃等多個重大項目支持,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與國際上傳統的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相比,工程熱物理所的先進技術不僅突破了依賴化石燃料補燃、受地理條件限制、系統效率低三大技術瓶頸,而且突破了1-300兆瓦級全套核心關鍵技術,攻克了多級寬負荷壓縮機和多級高負荷透平膨脹機技術、高效超臨界蓄熱換熱器技術、系統全工況優化設計與集成控制技術等關鍵難題,創造性研製出一批高端核心裝備,構建起了自主可控的技術及産業體系,不斷提升性能的同時,也在不斷降低建設成本。”
20餘年間,隨著我國能源轉型進程提速,曾經“冷門”的新型儲能技術不斷變“熱”。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新型儲能裝機達7376萬千瓦,佔全球總裝機40%以上,我國新型儲能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
中儲國能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系統模型。(企業供圖)
“作為新型儲能技術之一,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具有長時大規模、單位成本低、壽命長、環保安全等優勢,可實現電力系統調峰、調頻、黑啟動等多項功能,廣泛應用於電網側、電源側及高耗能用戶側。”陳海生指出,長時大規模儲能技術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關鍵,隨著可再生能源規模擴大,風光等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波動性對電網安全影響也越來越大,因此對於長時儲能的需求將更迫切。“壓縮空氣儲能在保障能源安全、提升電力系統穩定性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新”方案破解“老”痛點
作為工程熱物理所科技成果轉化的産業化公司,中儲國能正在加速推廣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目前已在山東、河南、寧夏、江西等地啟動多個示範項目,在建及規劃項目超6000兆瓦。
“中儲國能已具備百兆瓦級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研發、設計、核心裝備製造、系統集成,以及電站投資和運營的全産業鏈能力。”紀律表示,這種全鏈條佈局讓企業在技術轉化和項目實施中具備了獨特優勢。
近日,河南信陽30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範電站地下儲氣庫開挖已完成50%施工量,標誌著我國首個30萬方量級大型儲氣設施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這座總儲氣容量相當於130個奧運會標準泳池的超級“空氣充電寶”,已入選國家能源局第四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在我國壓縮空氣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進程中,具有開創性的技術價值和重大示範意義。
信陽項目部負責人向記者透露:“該電站地下儲氣庫採用‘高效自流排水系統’和‘突破性超大洞徑’設計,成功破解了行業多年的技術難題。”地下儲氣庫因地質結構複雜易引發積水問題,一直是制約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安全建設及施工效率的核心痛點。針對這一難題,技術團隊開創性設計了高效自流排水系統,通過科學規劃儲氣庫縱坡度、降低庫內水位,從根本上解決了積水隱患,顯著提升了系統長期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為複雜地質條件下的儲氣庫內排水系統建設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
信陽項目還有一大亮點是在國內首次突破性開展15米超大洞徑設計,這一創新設計使儲氣庫的有效容積提升到30萬立方米,較此前行業最大設計規模提升了300%。據初步測算,僅洞徑擴大這一項創新,就使項目建設成本降低約2億元,有利於技術規模化推廣。
“高”成長打開“大”空間
2025年,中儲國能成功入選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24胡潤全球瞪羚企業榜》,該榜單列出了全球成立於2000年之後,最具成長性的高技術企業。
“壓縮空氣儲能技術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廣闊。”陳海生介紹,2023年工程熱物理所開發出“水下恒壓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為海上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提供高效低成本儲能支撐。工程熱物理所、中儲國能全面而多樣化的新型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為滿足未來能源發展,已做了充分的準備。
“未來,隨著各地壓縮空氣儲能項目的推廣應用,我們將基於我國不同地域條件、能源需求,開展更多具有開創性、定制化的工程設計,讓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更好地因地制宜發揮其技術優勢。”陳海生表示,“我們也將積極推動技術走出國門,把這一源自中國的先進儲能技術推向國際市場,為全球能源轉型和低碳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