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威海的近海海域,一架搭載熱成像與多光譜相機的HMKJGDJC320系列低空無人機正以0.5米的亞米級定位精度巡航。鏡頭下,熱成像相機可精準識別漁船違規攜帶的漁具,多光譜數據能清晰區分養殖區與禁捕區,每一艘漁船的動態都被實時捕捉,一旦出現違規作業,系統會立即觸發預警——這是威海市華美航空科技打造的“低空數鏈·海漁協同智管平臺”的日常場景。數據顯示,該平臺不僅將漁船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2.6%,更將跨市漁政執法響應時間從4小時壓縮至40分鐘,填補了近海5-30海裏的監管盲區,有效解決了此類生態治理“痛點”。同時,平臺年降本6.9億元,投資回收期≤2.3年,實現了生態保護和成本優化雙重成效。
這一監管模式的突破,正是企業新質生産力的典型實踐,以“生態監管效能提升”實現“綠色價值”,二者的深度耦合,恰是新質生産力“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特徵的具象體現。
這種“創新”與“綠色”協同的成效已然在更廣的範圍內得以凸顯:雲南紅河佳沃藍莓基地生産效率提升15%,2020-2022年期間年均帶動24500戶農戶,戶均年增收3.5萬元;佳木斯“佳家農”平臺預計畝均增産3%、農機調度效率提升20%……更多的案例和數據從不同維度印證著“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的深刻內涵。
創新驅動:技術突破與模式重構 推動行業低碳轉型
新質生産力托舉綠色發展的關鍵,在於以創新效率激活生態可持續動力,從技術突破、模式重構到産業拓展,層層打通行業綠色轉型路徑。
企業聚焦生態治理的“痛點”,以硬核技術構建精準監管與高效運營的基礎,正是對“十五五”規劃建議“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微觀落地。北京化工大學研發的“地動智慧感知與探測”技術,構建起跨地域、跨介質的綜合觀測體系,實現對現有地震臺網的升級與補充,將探測精度提升至亞毫米級,為地質災害預警與生態安全監測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技術創新解決了“精度治理”的難題,而要讓綠色發展擺脫完全的“公益屬性”並具備可持續動力,還需打通“生態價值”到“經濟價值”的轉化通道——佳沃集團的“721”利益聯結機制便是實踐答案。其在雲南紅河5000畝數字化藍莓示範基地創新“721”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國企、村集體按7:2:1的比例共享收益,以“技術賦能生態種植、利益聯結共享收益”的模式,使綠色發展從“被動保護”轉變為“主動參與”,形成可複製的生態價值轉化範式。
從用技術解決“能不能做”,到用模式解決“能不能持續”,再到用産業拓展解決“能不能做大”,創新驅動正從不同維度推動綠色發展落地。佳木斯農高區“佳家農”平臺從“種植指導”升級為全鏈條智慧農服,便是産業拓展的典型。平臺依託“伏羲大腦”農業專業大模型,整合多模態數據融合、農業知識圖譜等技術,構建覆蓋“買、耕、種、管、收、賣、金融、保險、培訓”九大環節的智慧農服體系,已在內蒙古阿榮旗完成複製落地,覆蓋耕地515萬畝,推動智慧農業從單點應用升級為全鏈協同的綠色産業體系。
可見,企業創新驅動需要“技術破痛點”“模式連利益”“産業擴邊界”,系統構建“新質生態力”的實踐框架,讓綠色發展從“理論可行”變為“落地可複製”,實實在在推動行業低碳轉型。
綠色賦能:效率提升與價值共贏 打通生態價值轉化通道
綠色發展的關鍵,在於讓“綠色”從企業負擔轉變為核心競爭力,通過綠色技術應用與生産效能優化,實現降本增效與生態友好的統一。
在綠色技術應用上,企業聚焦“高耗高污”痛點,優化生産流程,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維達力集團在電子玻璃生産中引入PVD表面處理技術,同步提升産品表面品質與資源利用效率;同時配套MES製造執行系統,打造生産與能耗數字化管理體系。通過智慧化生産線升級與綠色工藝應用,單片能耗從0.032元/片降至0.024元/片,2024年萬元産值能耗較2023年下降28.6%,在製造業低碳化與智慧化轉型中取得顯著成效。同時,企業通過生態設計與智慧調度,優化能源利用與廢棄物處理,推動製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為行業技術革新提供可借鑒的實踐樣本。
這種優化在醫療領域同樣得到驗證。駝人控股集團通過優化載藥技術,能夠使多種藥物快速負載到栓塞微球上並進行穩定釋放,提高藥物利用率的同時降低藥物副作用,實現“醫療臨床價值+生態環保價值”的雙重提升。
無論是傳統製造業的“降本增效”,還是醫療領域的“價值升級”,綠色賦能的核心邏輯都是高度一致的——以綠色技術及工藝破解行業“高耗、低效、高風險”痛點,最終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發展雙贏”。
系統融合:協同閉環與效能釋放 築牢新質生産力的生態根基
“創新”與“綠色”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技術賦能綠色、綠色牽引創新”的協同閉環,這種融合不僅讓綠色發展更具精準性與規模化,更讓企業新質生産力始終錨定生態友好的方向,確保其服務於“生態力”的釋放。
新質技術讓綠色目標真正實現靶向發力,可持續落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南京新能聯在“新能源數字化運營創新基地”的零碳管理實踐中,通過“透明OLED+物體識別交互+數字孿生”融合技術構建全維度監測體系,零碳數據可視化精度可達95%;同時通過制度建設推動員工參與率從50%提升至80%,實現綠色管理從“被動降耗”轉向“主動精準優化”,印證了新質技術對綠色目標落地的核心支撐作用。
綠色需求則反向牽引創新産業的方向:海洋生態監管的“剛需痛點”(近海違規作業難實時追蹤、跨市執法響應滯後),牽引威海華美航空從“單純無人機設備製造”轉向“低空數鏈生態服務”,拓展出海上風電監測、藍碳評估、港口物流監管等新業務;農業“綠色增産、農戶增收”的現實需求(傳統種植畝産波動大、農機閒置率高、産銷信息不對稱),驅動“佳家農”平臺從“單一種植指導”拓展至“農業金融+保險+培訓”全鏈條服務,讓新産業始終與生態效益、民生福祉緊密綁定。
“技術賦能綠色”讓生態目標擺脫“粗放式”,實現精準落地;“綠色牽引創新”讓技術突破不偏離“可持續”主線,二者形成的協同閉環,正是新質生産力“不唯技術論、更重生態價值”的關鍵內核。
全球發展倡議提出的“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綠色復蘇發展”,需要可複製、可推廣的微觀實踐支撐。中國企業不僅解決了本土綠色發展的痛點,更從技術適配性、經濟可行性、價值共享性等維度,為全球綠色復蘇提供兼具實用性與普惠性的“中國方案”。
從威海的近海到佳木斯的田野,中國企業正以生動實踐將綠色目標轉化為具體的技術創新、模式優化與産業升級:佳木斯“佳家農”平臺從393萬畝耕地複製至內蒙古阿榮旗515萬畝耕地,證明技術方案的可推廣性;威海海漁平臺年降本6.9億元、投資回收期≤2.3年,驗證商業模式的經濟可行性;佳沃集團“721”機制讓農戶、國企、村集體共享産業收益,彰顯綠色發展的價值共享性;拼多多舉辦的2025全球農創客大賽,展示了涵蓋智慧儲糧、疾病預警、沙漠農業、碳減排等多個前沿方向的數字農業解決方案,讓新農人為中國及全球農業糧食體系轉型注入持續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拼多多啟動了“千億扶持”計劃,並推出“2025多多好特産”專項,深入多個農特産區,為中小農業經營者提供包括流量、運營、培訓在內的系統性扶持。該計劃明確將農業科研創新、技術推廣和人才培養列為重點支持方向之一。拼多多這種“技術能落地、經濟能持續、利益能共享”的實踐,不僅推動中國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更以普惠性特質為全球綠色發展注入中國力量。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加快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作為戰略任務進行專章部署。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而今,企業作為新質生産力的培育主體,正通過“創新與綠色”的深度耦合破解發展痛點,為我國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實現高品質發展築牢根基,成為落實國家戰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國際·躍》觀察員 (劉紅 韓東林 盧家傲 楊蕓菲 徐藝軒)
數據來源:
1、黑龍江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2、中國工業新聞網
3、河南科技大學醫學技術與工程學院
4、赤壁市科學技術和經濟信息化局
5、威海市華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6、佳木斯農高區佳家農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7、南京市新能聯信息科技中心有限公司
8、駝人集團
9、佳沃集團有限公司
10、北京化工大學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