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浙江寧波國際會展中心,機器人現場採集觀眾動作實時模擬展現。胡學軍攝(人民視覺)
從早期生産線上重復單一動作的機械臂,到配備先進力控與感測器的自適應機器人,再到具備初步認知能力、能實現物料分揀與精準搬運的智慧系統,乃至手部靈巧、關節靈活、能自主完成複雜任務的具身智慧機器人,這些不斷創新迭代的機器人,正逐漸走入中國智慧工廠,成為“機器人同事”。
中國工廠裏發生的變化,持續引發外媒關注。多家外媒表示,中國工業機器人正實現從産線“配角”到新一代“勞動力”的轉變,其創新迭代深刻改變了全球智慧製造的格局。
工廠裏來了“新同事”
在汽車製造車間,機械臂靈活舞動,幾乎獨立完成從車身焊接至總裝的完整流程,現場僅有少數工程師在控制屏前進行監控;在繁忙的消費電子工廠,自主移動機器人穿梭不息,配送物料,並與固定站位的工業機器人協同完成組裝;在金屬加工車間,搭載多維力控感測器的機器人正靈活地對複雜曲面進行一致性打磨;在電動汽車智慧産線上,具備視覺引導功能的人形機器人執行電芯分選等精細作業……
這些中國製造業一線的場景,描繪了工業機器人從輔助工具逐漸走向生産主力的生動圖景。
機器人被譽為“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製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水準的重要標誌。當前,中國機器人産業蓬勃發展,持續改變著生産和生活方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佈的《2025年世界機器人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數量為202.7萬台,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這一規模與增速,引發外媒持續關注。
《紐約時報》稱,工業機器人種類繁多,從焊接汽車零件的機器,到把箱子抬到傳送帶上的機械臂等。在全球範圍內,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在製造業中正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報道稱,中國工廠去年安裝了近30萬台新機器人,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
報道稱,中國正在以遠超其他國家的速度製造和安裝工業機器人,這進一步加強了中國已經在製造業取得的全球主導地位。中國工廠不僅使用更多機器人,中國製造機器人的能力也在提升。中國鼓勵企業成為機器人和半導體、人工智能等其他先進技術領域的領軍者。
“中國在2019年才進入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榜單前十,4年內,工業機器人密度就翻了一番。2023年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專利申請數量和有效發明專利數量都居世界首位。”西班牙《日報》稱,在工業機器人密度方面,中國已超過許多國家。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機器人密度達470台/萬人,遠超全球平均水準。不斷刷新的數字,不僅標誌著中國智慧製造能力的飛速提升,也折射出全球工廠正在發生的變革。
應用場景越來越廣
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信息顯示,“十四五”以來,中國工業機器人新增裝機量佔全球比重超50%,已在國民經濟71個行業大類、241個行業中類實現應用。
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的報道表示,工業機器人讓中國智造更強大。中國的電器、電子和汽車製造商在車間里加大了機器人技術的應用力度。“黑燈工廠”已成為描述中國先進生産設施的流行語。如今,美的、小米、格力、長安、極氪等多家中國企業的製造過程都已採用這種生産模式。
報道稱,中國通過稅收等方面的激勵措施促進工業機器人産業發展。國産工業機器人産量的增加也有助於控制價格,讓企業更容易負擔。
巴布亞新幾內亞《國民報》網站關注到,幾年前,人形機器人還只能進行行走和寫書法等表演,但它們如今已被部署到工廠,在工業製造、商業服務和家庭陪伴領域處理重復性、危險性和複雜性的任務。
報道稱,深圳是中國人形機器人生産和人工智能的重要中心,該市有約7.4萬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和超過14萬名人工智能行業從業人員。
《紐約時報》剖析了中國應用工業機器人的獨特優勢:一方面,中國擁有大量熟練電工和專業程式員,為機器人的安裝與運維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中國AI的蓬勃發展,推動了機器人應用於工業生産,並通過實時監測與數據分析持續優化設備性能。“中國企業正運用AI快速甄別設備運行狀態,這種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製造環節的做法,在世界其他地方相對還未形成規模。”
“在中國,機器人不再僅僅是輔助生産的配角,而是日益成為新一代‘勞動力’。”《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在近期報道中提出,機器人正在中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計劃通過大規模部署機器人以推動製造業升級。
不斷走向“多面手”
當前,圍繞機器人的細分場景需求,産品創新和迭代正在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機器人産業迎來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窗口期。
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表示,將深入實施“機器人+”應用行動,拓展機器人的應用深度和廣度。推動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進工廠,優先在焊接、裝配、噴塗、搬運等細分場景實現落地應用。
《紐約時報》分析,人形機器人目前大多處於試驗階段,且未被計入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主流統計數據,但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相關初創企業數量激增,並形成了涵蓋電動關節等專用部件的完整生態系統。不過,報道也客觀提出,中國在部分感測器與半導體等關鍵部件領域仍有待技術突破。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的報道稱,儘管人形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仍處於“非常早期”階段,其在日常生活中大規模落地仍面臨技術瓶頸,但“這是推動行業發展的正確方向”。中國在將機械設備融入工廠流程方面已積累顯著優勢,並在AI與機器人融合的實踐中取得很多突破。報道預測,未來幾年,中國工廠通過整合頂尖工業機器人與AI系統,將在多個行業實現效率的大幅躍升。
路透社稱,依託國産AI的強大實力,中國正專注于數據收集、訓練與AI模型精細化,以構建自身優勢。一旦機器人能在車間廣泛部署,將有力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與製造業競爭力的延續。一家中國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透露,其專注于開發“機器人大腦”,並已開始在生産線部署原型機,執行品質檢驗、物料搬運與組裝等任務。
巴布亞新幾內亞《國民報》網站認為,工業機器人發展能“填補勞動力缺口,完成人類難以承擔的任務,並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報道注意到,中國機器人企業正積極回應社會需求,面向教育、養老、醫療及寵物經濟等領域,開發多種專用機器人産品,展現工業機器人作為“多面手”的廣闊應用前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