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日,2024雲棲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行,一系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新成果、新應用集中亮相——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觀眾在2024雲棲大會前沿應用展館與人形機器人互動。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攝
在全球科技飛速發展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成為驅動經濟和社會創新的強大引擎。一場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引領的爆髮式發展,打開了更多的“未來感”。
近日,2024雲棲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行。一系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新成果、新應用集中亮相,帶來了更多的期待與思索。
“AI一日,人間一年”
過去一年,人工智能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迅速。百花齊放高品質大模型覆蓋多個行業領域,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人工智能的發展到底有多快?阿裡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阿裏雲智慧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吳泳銘認為,近一年來,人工智能發展速度超過任何歷史時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大想像力,是“接管數字世界,改變物理世界”。
在今年的雲棲大會上,阿裏雲發佈了通義旗艦模型Qwen-Max升級,同時發佈了開源模型Qwen2.5系列。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全國範圍內已備案人工智能大模型197個,其中通用大模型佔比約三成,行業大模型佔比七成。大模型已具備文本、語言、視覺的多模態能力,成為推動産業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變數。
在階躍星辰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姜大昕看來,通用人工智能的實現路徑可以劃分為模擬世界、探索世界和歸納世界3個並行發展階段。他説,目前3個階段都出現了突破性的技術進展,可以稱得上“AI一日,人間一年”。
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儘管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新突破持續涌現,但距離實現真正完全類人、具備泛化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還有一定距離。
吳泳銘説,要實現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下一代的模型須具備更大規模、更複雜、更多層次的邏輯推理能力,全世界先進模型的投入門檻將達到數十億、數百億美元的級別。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朱軍説,大模型的發展一方面要讓消費者參與和交互,另一方面也要指向實體和物理世界,提升生産力。
月之暗面Kimi創始人楊植麟表示,視頻生成等大模型新産品和技術讓不同模態之間的轉化、交互和生成越來越成熟。未來用於大模型訓練和推理的算力將持續提升,但用於推理的算力提升會更快,這將産生很多新的機會。
“能幹活,能交流”
一間“超市”裏,一款人形機器人“店員”正在忙碌著。消費者在前台下單後,機器人快速走到貨架前,用靈巧的“雙手”從貨架上取下貨物,送到消費者手上……雲棲大會期間,一款用於無人值守場景的人形機器人吸引參觀者駐足體驗。展區裏,10多臺形態各異的人形機器人各展其能,顯示了中國機器人産業發展的最新成果。
作為未來産業之一,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慧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顛覆性産品。近期,中國人形機器人技術取得一系列突破,産業發展正處於“井噴前夜”。
“機器人産業的新一波發展,主要依靠大模型及其背後的新技術。”逐際動力創始人張巍分析指出,受到大模型技術發展的啟發,機器人領域的發展也經歷了從規則驅動到演算法驅動,再到數據驅動的變化。
機器人何時才能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北京大學助理教授、北大—銀河通用具身智慧聯合實驗室主任王鶴説,所謂通用機器人首先要做到單一場景的多任務,最後做到全場景、全任務。“同時,它還要能夠跟人之間用自然語言溝通,不僅能幹活,還能交流”。
宇樹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王興興認為,明年機器人將更多地出現在工業場景。再過3年左右的時間,全球範圍內將會出現更多通用型機器人,但距離進入家庭和大規模應用尚需時日。
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自動駕駛已成為國內外汽車製造商重點攻關的熱點領域。通過端到端的大模型技術,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學習”海量的人類駕駛的數據,從而讓汽車具備超越大部分司機的駕駛能力。
在小鵬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何小鵬看來,端到端大模型在汽車自動駕駛上的應用,讓每個人在任何城市都能像“老司機”一樣開車。“當車企將大規模的軟體和硬體能力合併到一起,中國有機會出現全球性的汽車公司”。
英偉達全球副總裁、汽車事業部負責人吳新宙説,生成式人工智能與自動駕駛技術深度融合,將提供更加智慧化的用戶體驗。例如,通過分析司機的情緒和狀態,人工智能可以調整車輛的環境和音響系統,甚至提供個性化的行車建議,這種能力將大幅提升駕駛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社會參與,協同共治
隨著人工智能逐漸融入日常生活並賦能諸多行業,其潛在的風險也日益顯現,並引發全球關注。例如模型輸出不準確和深度偽造技術可能導致虛假信息的傳播或欺詐行為,大模型訓練過程中可能存在數據隱私洩露或侵犯版權的問題等。
為規範人工智能的發展,中國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併發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多項規章,對人工智能相關技術規範、義務主體與責任作出規定。不久前,全國網絡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佈《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提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原則等方向性的破解思路。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區塊鏈與數據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任奎認為,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訓練、開發、部署和維護等不同階段均面臨著不同的安全威脅,應當分階段、分層次對其進行衡量與評測,
中國信通院安全所數安研究部副主任張琳琳認為,面對人工智能安全挑戰的新課題,全社會應共同參與、協同共治。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為人工智能安全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企業要秉承社會的責任,保證人工智能産品的安全性;高校等研究機構應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安全新趨勢;用戶要提升安全意識和演算法素養。
通義實驗室安全負責人張榮表示,作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服務提供商,一方面要積極引入國家強制性標準,推動落地方案,另一方面要保持與業界的廣泛溝通聯動,用模型開源等方式提升其透明度與可信度。(記者 劉峣)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