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北省保定市以“建設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為目標,加快推進城中村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等民生工程,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居住品質。作為主城區城中村改造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城改三期二標項目王莊安置區日前已竣工交付,馬莊、小營坊兩個安置區項目建設正全力推進中。圖為近日拍攝的保定市蓮池區王莊安置區。趙永輝/攝(人民視覺)
中國加快推進城鎮老舊小區、街區、廠區和城中村等改造,近期引發海外關注。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稱,中國2025年的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把推進城市更新工作列為研究議題。會議指出,城市更新關係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質的提升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
路透社關注到,中國各地正加快落實城中村改造工作,把對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範圍從此前的35個城市擴至近30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
城中村改造是中國城市更新的主戰場。近年來,各地城中村改造加力推進,取得顯著進展。一是城市面貌實現了重大優化和升級。各地的城中村改造大多遵循因地制宜、因需開展的方式展開,涌現出大量突出的成功案例。總體來看,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及杭州、成都、南京、青島、瀋陽等城市的城中村改造都較為成功,且各具特色。二是帶動城市建設與房地産開發的有效投資,在穩增長、擴內需特別是住房市場止跌回升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當前推進的城中村改造的重點內容,各地有所不同。大體來看,城中村改造,不僅以房屋建設改造為重點,還兼顧了配套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及空間功能特別是産業功能的提升,呈現出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綜合性功能突出顯現的特徵和趨勢。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追求文商旅居産等功能的協同。例如,溫州甌海區梧田老街由破舊的城中村升級為新的文旅打卡地,年收入超3億元,是較為典型的案例。
二是注重數字化賦能和綠色化轉型。多地在城中村改造項目中,創新運營雲平臺、大數據、地理信息系統(GIS)、數字孿生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來進行場景方案的設計、建設和管理,並將混凝土模組化(MIC)技術與AI智慧與綠色低碳技術相結合,為改造後的城中村新社區奠定了數字化、智慧化和綠色化的可持續發展軌跡。
三是注重韌性城市建設。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加強環境韌性、社會韌性和經濟韌性的重要契機。其中,地下綜合管廊建造及老舊管線設施的全面改造升級,推進“平急兩用”的公共基礎設施開展協同建設等,是當下城中村改造中的重點問題。
城中村改造是中國城鎮化由增量主導的外延式發展,轉向“存增並重”的內涵式發展新旅程的重要標誌。隨著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推進,中國城市的宜居性、特色化、優美度和産業活力顯著提升,有效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城中村改造推動了城市治理範式轉型,對中國城市治理的演進和提升意義重大。以往的城市治理,是以增長為目的的供給導向治理模式,這就難免與民生、與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發生脫節和疏離。而城中村改造卻牽係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及城市發展需求,且中央對城中村改造有非常明確的政策要求,“倒逼”城市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核心、同時審視城市多元利益主體的需求來展開治理行動。推動城市持續圍繞“人的發展”這一尺度進行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以人民為中心開展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探索。
前期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成果和經驗,積累了改造模式、設計和建設經驗,促進了人才培養和歷練、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以及相關的城市治理與項目管理經驗的不斷成熟。為城市未來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改造過程中,公共部門與市場力量、社會力量進行協同、廣泛徵詢居民意見、改造過程吸納居民參與等,這些實踐為全市域公私協同治理和市民參與式治理體系提供了經驗探索。此外,改造項目中涉及的投融資模式的創新和經驗、空間場景的創新設計和營造經驗等,也可在更廣泛的城市治理特別是新建項目治理中加以借鑒。
儘管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各地的城中村改造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是改造的精細化程度仍需進一步提升,包括設計、建設和治理的精細化等,目前來看還有明顯的提升空間。城中村改造呼喚城市建設的“工匠精神”,需要發揮“繡花針”功夫,把設計審美、建設品質和治理細節再進一步打磨和提升。二是改造中的文化傳承與激活不夠充分。目前城中村改造中,文化表達同質化問題和異質性問題同時存在,缺乏對原有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深入挖掘。三是要更好地營造以人為本的空間功能。提升以人為本的空間功能是新社區面向未來的能力和潛力的重要支點。目前的改造工程,偏重居住和商業功能,對青年發展空間以及“一老一小”的需求及空間功能建設,顯得不夠成熟。未來應進一步加大城中村改造相關標準建設、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推動城中村改造向更高品質、更高品質、更高水準邁進。(受訪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産經濟研究室研究員 劉彥平,記者林子涵採訪整理)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