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萊西市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當地電力部門新建及改造配電線路,保障智慧農業項目運行。圖為工作人員在智慧農業産業園內採摘番茄。李帥位/攝(人民視覺)
江蘇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南蔡數字農業産業園溫室大棚裏,村民在對蔬菜秧苗進行管護作業。肖偉偉/攝(人民視覺)
河南商丘睢縣城關鎮袁莊村,工作人員在實驗室內查看草莓組培苗生長情況。徐澤源/攝(影像中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增效益、增活力、增收入,農村産業振興是基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産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産業興則鄉村興,農業新質生産力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人民日報記者連線三位嘉賓,共同討論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面臨的難點,如何通過促進農業新質生産力的發展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編者
對話嘉賓:
楊長楷 雲南思農蔬菜種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劉木華 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
楊軍昌 浙江紹興新昌縣農創客,抖音賬號“帥農鳥哥”
推動農業産業鏈升級
記者:種地的人越來越少、種地的人年紀越來越大,農業“小散弱”如何破局?
楊長楷:一畝三分地、一家一戶單打獨鬥,制約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但與此同時,鄉村土地流轉的普及,有助於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現實中,各地立足自身氣候、土地等資源稟賦,引入農業企業或者引導農戶組建合作社,因地制宜選擇品種。隨著集約化、規模化經營進程加快,企業會加大技術裝備、設施的投入,聘請第三方提供農業技術服務,從而有助於農業新質生産力的培育壯大。當産業具備一定的規模後,不管是前端的種子、農藥、化肥,還是後端的倉儲、物流、深加工,都更容易延伸出更加完善的農業産業鏈,改變農業“小散弱”的被動局面。
劉木華:當前,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産以中小農戶為主,多為傳統機械化生産,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和品牌優勢;農業生産品種較單一,以糧食作物為主,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産品加工、倉儲等環節發展滯後,農業附加值不高,影響農業現代化和産業鏈升級。因此,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有計劃地推行數字化、智慧化和綠色化。數字化方面,可以強化農田物聯網、大數據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感測器實時監測土壤、氣候等數據,實現精準種植與資源優化配置;同時,運用電商直播、區塊鏈溯源等手段,縮短流通鏈條,提升品牌溢價。智慧化方面,利用智慧農機,降低人力成本。綠色化方面,通過精準水肥調控、循環農業模式等生態種植方式實現資源高效利用。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三者協同,提升農業全鏈條效率,推動實現農業産業鏈向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方向的系統性升級。
楊軍昌:過去靠經驗,現在靠科技。農業新質生産力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産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我的家鄉新昌縣盛産大佛龍井,過去炒茶純靠手工,如今已實現工廠化加工。不僅如此,數字經濟還培育拓展了涉農的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尤其促進了電商、物流等産業興起。提升農業附加值,要善用“農業+”思維,比如新昌就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像我這樣的農民積極涉足互聯網、旅遊等領域,從而整合上下游資源,實現産業融合和協同發展。
發力補好産業短板
記者: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有哪些難點和堵點,如何發力補短板?
楊長楷:當前新質生産力在農業領域應用主要堵點是技術裝備水準滿足不了生産需要。現在一些新技術在農業生産中做到了“70分”、能用;但真要全面推廣,得做到“90分”、好用。要緊密結合農業生産實際、緊盯市場需求,農業技術裝備既要實現機械化,也要進一步提升自動化水準,提高操作便利性。強化大數據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運用大數據加強對消費端的預判、對生産端的指導,降低農業生産風險。此外,應用新技術、購買新設備需要增加農業投入,要加大政策、資金、金融配套措施,促進新質生産力的推廣和應用。
劉木華:當前主要的難點在人才短缺。受傳統觀念以及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等影響,年輕人下鄉意願不足,農業企業人才招聘困難,尤其是技術人才不願意留在農村。此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不足。為補好短板,需多管齊下。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努力攻克“卡脖子”技術;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搭建産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加強農村人才培養,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定向培養等方式,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楊軍昌:在我們村,鄉親們對於農業新質生産力的認知水準正在逐漸提高,大家形成普遍共識,不能單純依靠“老經驗”“老辦法”來種植,需要依靠新科技、新設備。可喜的是,村民們也願意嘗試創新。説到短板,我認為主要是傳統的農業小規模分散經營模式與智慧農機的規模推廣應用不匹配。比如在新昌縣,丘陵多、山地多,種植的小京生花生相對分散,規模也不大,主要還是依靠人工。因此,使農機裝備適應小規模農業、丘陵山區等不同地形的需要,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應當考慮的一項內容。
加強農村人才培育
記者:農民應當如何適應趨勢,從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中獲益?
楊長楷:要加大新質生産力的引進示範,有針對性地對老一輩農民開展新技術、新裝備應用的培訓,讓老一輩農民在使用新技術、新裝備中享受到便利。此外,要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培養相關人才。一方面,需加大對現有農業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讓更多人掌握新技術、熟練運用新裝備;另一方面,也要吸引更多農業人才進入生産環節,推廣應用新技術。既要做給群眾看,也要帶著群眾幹,要通過具體農事活動培養人才。龍頭企業種植規模大,更願意加強人才培養投入。以我們公司為例,為了推廣新技術,我們專門建立了專業的技術指導團隊,通過示範種植、田間培訓等方式提高種植技能。
劉木華:可以通過開展技術培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老一輩農民使用新設備、新技術;建設示範基地,讓農民親眼看到新質生産力帶來的效益;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增收掛鉤機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此外,要注重農村人才培養。加強農業院校專業建設,優化專業設置,培養一批農業科技創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提高農業人才待遇,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配套,吸引更多人才紮根農村、服務農業;不斷完善培訓體系,定期組織專業技能培訓,確保職業農民能夠持續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以江西農業大學為例,目前學校開設了智慧農業、智慧林業等專業來適應需求,通過各種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班,包括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訓、頭雁培訓等,將課堂教學與生産實踐活動相結合。
楊軍昌:對政府而言,應當做好支持與引導,建立農民技術能手示範機制,帶動更多農民接受和使用智慧農業技術;出臺相關獎勵政策,鼓勵吸引高校畢業生和專業技術人才紮根鄉村,培植在鄉村幹事創業的厚土。對農民而言,要轉變觀念,積極學習,主動擁抱新技術、新産業、新設備。比如在新昌縣,政府經常利用農民大學等形式,組織“線上+線下”培訓,傳授智慧農業設備操作和維護知識技能、新型種植養殖技術、農業電商運營技巧等,我們在潛移默化中適應了新趨勢。這幾年,我也有意識地幫助更多鄉親,尤其是年輕農創客,向他們傳授製作短視頻、形成“爆款”作品的經驗,帶動更多人共享互聯網紅利。(記者楊文明 周歡 竇瀚洋)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