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廣西發揮返鄉能人積極性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2017-12-01 09:51:15 | 來源:人民網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開欄的話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條條大路通羅馬,脫貧致富的途徑,絕非自古華山一條路。在實踐中,不少地方通過“能人+”“生態+”“知識+”“勞務+”“健康+”……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脫貧渠道。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報道“‘+’出脫貧路”,介紹各地脫貧攻堅的好經驗、好做法,首先聚焦廣西發揮返鄉能人積極性,實現脫貧致富的故事。

  精準扶貧實施以來,廣西眾多深度貧困地區,幹群合力扶窮志,放棄“等靠要”依賴思想,積極換窮業、治窮窩。這個過程中,一批優秀返鄉青年積極作為,帶領群眾去除意識貧困、方法貧困,通過互聯網銷售土特産、發展特色種養等方法,有力推動深度貧困地區脫貧。

  返鄉青年,上網念起致富經

  空靈的大山鬱鬱蔥蔥,滿山的寶物等待人們發現。大山裏的産品再好,也得有好的銷售渠道才行。目前,由返鄉青年作為主力的廣西農村電商隊伍,逐漸成為深度貧困地區土特産行銷全國的主推手。野生靈芝、林下竹蓀、高山百合、有機紅薯……這些土特産,經過融水縣28歲的石秋香在網上推廣之後,成了城裏人喜愛的健康食品。

  “我是學中醫藥的,知道有中藥代茶飲和中藥茶劑。”石秋香想到了將野生靈芝做成茶飲。她在朋友圈進行眾籌,兩個多月籌到了100多萬元,還找到了7個合作人,開始了採購野生靈芝和深加工野生靈芝的創業之路,並創立了“秋野家”山珍品牌。

  “有次我下地考察,看到一戶人家,屋子很破敗,一個80多歲的老奶奶獨自坐在家門口,呆呆望著前方。一打聽,才知道她家裏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石秋香説,看到這一幕她覺得很心酸,於是想著要幫村裏人做一些實事。

  從留守人員開始,石秋香慢慢將她的計劃在村子裏舖開:她將種子賒銷給村裏群眾,廣泛發動他們種植紅薯、花心薯等作物,再通過電商銷售。在石秋香的帶動下,今年“秋野家”已在融水縣7個鄉鎮12個村種植1500畝紅薯,參與農戶811戶,其中貧困戶634戶。項目實施後,預計可使當地貧困戶每戶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

  “以前我家是種稻穀的,閒時出去打點工,賺不到什麼錢。今年公司發了種子和肥料,引導我們種植,我對這個有信心。”38歲的貧困戶廖昌林説,他家今年種了10畝紅薯,預計能賺2萬至3萬元。

  金桔也是山中一寶。年輕的賴園園,從小就在心裏種下一個“金桔夢”。

  “小時候,我看著村裏人將金桔挑到山外面去賣,特別辛苦。家鄉人賴以生存的好東西,卻一直沒有好的銷路。”從泰國留學歸來之後,她毅然辭掉了省城的工作,在一片議論聲中回到了融安縣大將鎮富樂村,投身金桔産業發展。

  依託母親韋聲榮此前在村子成立的金色桔韻金桔專業合作社,賴園園開始探索一條金桔銷售新路子。她以高出市場2元左右的價格收購金桔,再通過互聯網銷售。她建立了自己的電子商務基地,線上下單,線下交易,為農民增收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致富不忘窮鄉親,在賴園園母女倆的帶領下,果農們逐漸轉變了思想,抱團發展。如今,合作社擁有260畝無公害金桔生産基地,年産金桔約52萬公斤。在2016年全縣金桔果品檢測中,合作社的金桔無一例農藥殘留超標,成為各大電商的搶手貨。

  金桔專業種植戶中有兩成是貧困戶,在金桔銷售旺季,賴園園主動聘請貧困戶到自己的基地務工,每天為貧困戶提供100多個工作崗位,不僅解決了貧困戶金桔銷售難的問題,還讓貧困戶通過在電子商務基地務工,實現雙重增收。

  去年賴園園的“桔鄉里”電商品牌帶動全鎮桔農實現網絡銷售50萬公斤,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幫助50多戶貧困戶銷售15萬公斤金桔,支付工人工資100余萬元,使每戶貧困戶增收2萬元以上。

  特色種養,打通銷路脫貧快

  2017年,融安縣計劃脫貧1.2萬人,16個貧困村將脫貧摘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融安縣提出“大坡飛雞”養殖、“融安特色河邊魚”養殖等扶貧模式。

  自從2016年5月份成立“融安巾幗大坡飛雞養殖合作社”後,融安縣大坡鄉崗偉村副主任何群英變得更忙碌了,她不僅要教群眾養殖大坡飛雞的技術,還要為大坡飛雞尋找銷路。

  該合作社主要以養殖大戶出資金和技術、貧困戶以土地和勞力等作為合作資源入股的方式共同發展林下養殖。大坡飛雞存欄達1.5萬隻,預計年存欄達5萬隻,平均月出欄4000隻以上。目前,合作社已經帶動了25戶群眾參與養殖,其中貧困戶有23戶。何群英説:“貧困戶一年每只雞成本要40元,其中政府補助貧困戶15元。一隻雞可以賺到8到10元,貧困戶每年可以養兩批雞,賺5萬元。”

  “融安特色河邊魚”養殖扶貧模式也是當地的特色扶貧模式。位於長安鎮泗濰河水庫的融安縣富源水産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政府貼息貸款政策,將每戶貧困戶5萬元的借款委託給合作社用於擴大規模。合作社通過與區外的水産公司簽訂購銷協議,以“公司+合作社”的形式運作,不僅打通了銷售渠道,還在2016年帶動43戶貧困戶172人脫貧。

  合作社理事長劉文寬説:“魚養一年就可以賣了,每戶貧困戶投入一萬尾魚苗,養到一斤半之後銷售,一年的收入可達4萬元左右。”截至目前,融安縣已經成立有“融安特色河邊魚”養殖合作社5個,2017年發展網箱養殖面積4.5萬平方米,預計帶動400人脫貧。

  村辦公司,集體經濟強起來

  全縣130個村(社區),只有3個村集體年收入2萬元以上。今年年初以來,廣西那坡縣積極探索創建“村辦便民服務公司”,破解“空殼村”無資源、無資産、無人才的難題。

  蠶農陸福金以前要自己請車把蠶繭拉到百合鄉去賣,要花一大筆運費。自從今年村裏成立便民服務有限公司後,賣蠶繭再也不用這麼麻煩了。陸福金説:“16畝的桑樹,每一批蠶繭200斤到240斤,一年大概養16到18批左右,年收入6萬多元,現在直接在村裏的便民公司賣,方便多了。”

  他所説的便民公司,是由清華村村支書黃天青兼任經理的清華村便民服務公司。公司成立後,第一件大事就是跟一家絲綢廠簽訂協議,約定由村便民服務公司代收蠶繭,絲綢廠支付給村便民服務公司每斤0.3元的手續費。

  村民可以直接把蠶繭送到設在村中的村辦便民服務公司,同時還可以順道帶回需要的農藥、化肥等,要是家裏種了芒果、香蕉,村辦便民服務公司也能代銷。黃天青算了一筆賬,今年收購蠶繭、承包鄉保潔工作、農貿市場租賃等收益,能讓村集體收入達到15萬元左右。

  那坡縣縣委副書記黃卓遠介紹,村辦便民服務公司增強了村級集體經濟的自身“造血”功能。截至目前,那坡縣130個村(社區)都成立了便民服務公司,今年預計創收能夠超過2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有30個村左右,超過10萬元的大概有5個村。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