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小花園成為校椅鎮石井村一處亮麗風景。
校椅鎮茉莉花遠近馳名。段柳健 攝
全國最大的茉莉花種植公園——中華茉莉園落戶校椅鎮。 本報記者段柳健 攝
壯族《百鳥衣》故事被編成歌舞劇,在全國各地演出。
每年舉辦的中國國際茉莉花文化節吸引了國內外客商前來合作洽談。 段柳健 攝
茉莉花工藝品展示。
中華茉莉園每年花開時節都吸引大量遊客前來遊玩。
茉莉飄香的校椅鎮。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個特色的校椅鎮。
這朵茉莉花,就開在美麗的橫縣、美麗的校椅鎮。在這片得天獨厚的土地上,茉莉花已盛開500多年,以花期長、花蕾大、香氣濃著稱於世。勤勞智慧的校椅鎮人,用智慧和汗水,澆灌出一條長達17公里的茉莉花生態綜合示範帶,這條示範帶,串聯著5.5萬畝標準化種植的茉莉花、獨一無二的中華茉莉園和全國最大的茉莉花及花茶原料市場,猶如壯錦般織在藍天下,成為世界茉莉花産業發展的聚集帶。茉莉花厚愛橫縣,厚愛校椅,校椅人也用心澆灌著這朵茉莉花,以花為媒,做大花的産業,做好花的文化,做強花的旅遊,讓茉莉花變成了一朵芬芳、美麗、致富、創新、創業、幸福的特色之花。
茉莉花開校椅鎮,茉莉花香飄天下。茉莉花,讓校椅鎮成為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茉莉小鎮),是目前全市唯一的國家級特色小鎮。
以花之名 “開”出全國特色小鎮
茉莉花是橫縣的縣花,橫縣茉莉花産量佔全國的80%,全世界的60%,産量居世界第一,因為這朵花,橫縣被授予“中國茉莉之鄉”“世界茉莉花和茉莉花茶生産中心”稱號。
世界茉莉看橫縣,橫縣茉莉看校椅。校椅鎮是全縣茉莉花生産的核心區,全鎮茉莉花産量佔全縣50%、全國40%、全球30%,可謂名副其實的茉莉小鎮。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了大力發展茉莉花産業集群,打造茉莉小鎮。橫縣縣委、縣政府從2007年開始,就在校椅鎮建設中華茉莉園,3000畝連片標準化種植的茉莉園極大地輻射和帶動了周邊160平方公里的茉莉花種植,逐漸形成了一條沿校椅高速出口至橫縣縣城二級路長達17公里的茉莉花標準化示範帶和茉莉花生態綜合示範帶,也反推了園區規模的不斷擴大。
2014年,園區升級為中華茉莉花産業(核心)示範區;2015年升格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2017年6月成功入選首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全國僅11個),同年7月被評為廣西現代特色農業五星級(核心)示範區。
隨著園區的提質升級,全鎮茉莉花種植規模和種植品質不斷提升。實現標準化生産全覆蓋;開展茉莉花系列産品溯源體系建設,品質安全嚴格把關。全鎮有機茉莉花生産基地達2000畝。茉莉花生産品質安全關鍵技術到位率、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茉莉花茶品質抽檢合格率均達到100%。2014年以來,全縣下放至校椅鎮各級各類建設資金3.26億元,居全縣各鄉鎮之首,成為驅動和引領橫縣茉莉花産業提質升級的發動機。
如今,隨著茉莉花産業鏈的不斷延伸和拓展,校椅鎮成為全縣戰略重鎮、産業重鎮、發展重鎮,帶動了當地及周邊17萬多人的務工和就業轉移,佔全鎮就業人口比例超過65%。
由於茉莉花平均畝産值比普通農作物高2.6倍,校椅鎮還“種”出了一條特色的致富路。2016年,校椅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562元,比全縣人均高34.88%,比全區高56%,為特色小鎮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以花之芳 窨出人間第一香
如今,一走進校椅鎮,上千畝茉莉花田芬芳吐蕊,讓人心曠神怡。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校椅鎮按照縣委、縣政府的戰略部署,以茉莉花為主導,一方面實施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另一方面拋出橄欖枝,大力發展花茶産業,重點在核心區域實施各級各類茉莉花(茶)産業項目建設。
校椅鎮這個236.6平方公里的小鎮,因茉莉花獨有的香味,吸引了眾多企業、茶商到此發展,北京張一元、浙江華茗園、台灣隆泰等花茶行業巨頭紛紛落戶校椅鎮。校椅鎮的茉莉花,在加工同等數量和品質的花茶時,用量比其他地方的茉莉花少30%,北京吳裕泰、星巴克、娃哈哈、康師傅等著名茶飲公司使用的茉莉花(茶),有八成以上産自校椅鎮。
校椅鎮以花為主導,以龍頭企業為帶動定標準立標杆。全鎮同步配套建設有茉莉花茶標準化生産加工區452畝,共有60多家花茶企業進駐,培育出20多個茉莉花茶品牌,其中本土的“周順來”等榮獲中國茉莉花茶十大品牌和廣西著名商標,産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東盟、歐美、日本、韓國等國家和我國港澳臺地區。
這些産業大咖的進駐,進一步帶動了校椅茉莉花産業的全業態升級。不僅花價有了提高、花茶産業産值逐年提升,全新的茉莉花系列産品、全産業鏈的延伸也不斷拓展,茉莉花産品附加值不斷提高。
茉莉花田裏,茶農種茶採茶忙;茉莉園區裏,各企業生産車間又是另一番繁忙景象,茉莉花茶、茉莉花糕點、茉莉花香氛精油等深加工産品百花齊放,遠銷海內外。
茉莉小鎮的茉莉花,一夜香飄國內外。
以花為媒 結出纍纍文化碩果
茉莉小鎮不僅飄著濃郁花香,更是開出了文明的絢爛之花,結出了文化碩果。
茉莉文化影響深遠。最早有關茉莉花茶的史料是宋代人所記述的,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橫縣是國家重點花文化基地。校椅鎮也成為花和茶文化傳承的支點,在鎮內建設有中國茉莉花茶展覽館、中國茉莉花博物館等獨特的文化載體。
以茉莉花為載體,校椅鎮大力打造民俗文化彰顯小鎮本色。校椅鎮有著豐富的民俗活動,每年均以載歌載舞、遊園、包黑米大粽、蒸簸箕粉等方式歡度壯族“三月三”等傳統節慶,舉辦關帝廟會、三清廟會、橫塘三王爺廟會等民俗文化廟會,以此傳承民俗。
校椅鎮還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百鳥衣》就是流傳于校椅鎮的壯族民間傳説故事,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並被編成大型壯族歌舞劇,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魚生、大粽為校椅鎮特色飲食,製作技藝均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臨江壯歌劇被列入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這些非遺文化,在群眾日常生産生活中得到良好的保護和傳承,也構成了特色小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橫縣茉莉花茶製作技藝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張一元茉莉花茶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這些技藝,都在校椅鎮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展示和傳承。
如今,走進茉莉小鎮,隨處可見茉莉文化,精神文明之花光彩奪目。在校椅鎮汶塘村,全村建築融合茉莉元素、展示茉莉主題,打造了一個村在花中、花在村中的宜居家園,盡享茉莉芬芳,2017年全區農村精神文明現場會在汶塘村召開;石井村大力發展茉莉花産業,實施垃圾分類17年,成功創造了“石井模式”,今年11月17日該村喜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成為最香的文明村。
花香引路 喜迎八方遊客
校椅鎮的茉莉花香塑造了小鎮的獨特的記憶和個性,培育了小鎮濃厚的茉莉文化氛圍,呈現了遊人如織的旅遊盛況。
從校椅高速出口開始,花香延綿17公里,每天為花而來的遊人、客商、茶友絡繹不絕,一場獨一無二的茉莉“聞香之旅”就此展開。圍繞茉莉花(茶)産業,橫縣縣委、縣政府每年都開展(承辦)全國茉莉花茶交易博覽會、中國(橫縣)茉莉花文化節,中華茉莉園作為主會場,讓校椅鎮每年都在節日期間聚迎四海賓朋,共商茉莉事,共賞茉莉景,共聚茉莉情,將茉莉花這張名片傳遞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中華茉莉園茉莉香飄四方,美麗的田園風光讓人流連忘返。同時,校椅鎮堅持以茉莉文化為基調,保護開發傳統村落,該鎮榃僧村、汶塘村、嶺腳村等壯鄉古村落得到保護性的開發利用,既留住了鄉愁記憶,又打造了獨具茉莉特色的特色小鎮。校椅鎮猶如一顆珍珠,鑲嵌在花帶上。來到這裡,市民既可在花田間騎車,又可在古村中品茶,十分愜意。
目前,茉莉“聞香之旅”各景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住宿、商貿、購物、停車等一系列旅遊配套設施建設正在逐步完善,力爭建成半小時車程範圍內的鄉村度假複合功能結構。未來,校椅鎮將形成“田間體驗(採摘)+創意加工(農家作坊)+農産品購物(現場或訂購)+民俗民風體驗(節慶、活動、演藝)+風貌體驗(建築風貌、景觀風貌、田園風貌)+住宿體驗(民宿、營地、田園度假酒店)”的全域旅遊模式,打造茉莉小鎮別具一格的風情遊,喜迎天下客。
本版撰文:本報記者文艷玉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共橫縣委員會宣傳部提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號 郵遞區號:100040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891032 舉報郵箱:jubao@cri.com.cn 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監督電話:010-68891834 監督郵箱:jiancha@cri.cn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2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 11040202120016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5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版權所有©199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