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裏設置不同顏色的垃圾桶,方便居民對垃圾進行分類投放
不同顏色的垃圾袋裝不同種類的垃圾
在南寧街頭,道路旁設置有帶垃圾分類功能的垃圾桶
隨著城市發展,生活垃圾處理已經成為城市管理中越來越重要的問題。而垃圾利用好,也能變廢為寶。加大環境教育投入,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加快循環經濟建設步伐,讓分類的垃圾“有家可回”……就更好地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無害化處理,出席自治區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的政協委員積極支招。
現狀 垃圾分類後缺乏可回收機構
據了解,南寧市去年生活垃圾日均收集轉運處理量約為3100噸。而近幾年來,南寧的生活垃圾量正以每年13%的平均增長率高速增長。
這麼多的垃圾如何處理?據介紹,在南寧市平裏靜脈産業園2016年投入使用前,城南生活垃圾填埋場是南寧市自1995年以來唯一的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承擔了十餘年的城市生活廢棄物處理任務。平裏靜脈産業園包括生活垃圾衛生發電廠工程、衛生填埋場工程等子項目,目前發電廠日焚燒處理能力為2000噸,填埋場總庫容約600萬立方米,平均設計處理能力為1135噸/天。在城南填埋場關停後,平裏靜脈産業園雖然尚能處理南寧市市區所有的生活垃圾,但建設新的垃圾終端處理設施仍很迫切。
目前,南寧市正積極籌備在“十三五”期間建設江南循環經濟産業園,該項目計劃總投資25億元,包含一座設計處理能力3000噸/日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和一座設計處理能力2000噸/日的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等。項目計劃建設工期為2019年至2023年。
垃圾利用得好,也能變廢為寶。據介紹,南寧市從2014年開始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目前已有多個小區實施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但仍存在垃圾分類後缺乏可回收機構,不能實現垃圾分類回收産業,生活垃圾在中轉運輸和終端處理上尚未實現分類,垃圾分類成效尚未顯現等問題。
分析 居民對垃圾分類主動性不強
垃圾分類和無害化處理的問題,也引起了自治區政協委員的關注。黃小川委員表示,國內垃圾分類的推廣較為緩慢,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全國各地有很多城市開展垃圾分類,但至今沒有一個可複製、可持續的成功案例,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長期以來,人們沒有垃圾分類的意識;環保宣傳不到位;至今未出臺針對垃圾分類的法律法規,居民沒有約束;缺乏資源化終端(尤其是有機垃圾),垃圾分類之後沒有出路;分類收運體系不健全,有的地方建設了資源化終端,居民沒有分類,或分類後投放不精準,或收運時混裝,一環脫節,前功盡棄。
黃小川委員認為,垃圾分類難以實現最深刻的原因是缺失公平機制——分類産生價值,前端推動分類的宣傳者和參與分類的居民沒有回報,價值實現到終端處理企業。實際上,分類之後,垃圾已成了原料,輸送到生産企業,理應有回報,可目前沒有這方面的政策,很難持續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因此,垃圾分類和精準投放總是難以實現,而後續一系列環節也就難以實現。其實,現在垃圾處理技術已日趨成熟,分類之後,清運和處理是整個系統中最簡單的部分。
建議 建立分類投放處理一條龍體系
據悉,自治區發改委、住建廳去年底聯合印發《廣西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工作方案》,將在全區範圍推廣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其中南寧市要在2020年底前先行實施,實施主體主要是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並要求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就如何更好地推廣生活垃圾分類,黃小川委員提出一系列建議:
1.加大環境教育投入,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加大對幼兒園、中小學環境教育的投入,儘快組織開發廣西本土的垃圾分類和循環經濟地方教材,讓孩子們從小認識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同時通過教育帶動家長以及社會大眾不斷深化對垃圾分類的認識。
2.加大公益宣傳投入,同時,提供必要的配套設施。在每個小區配套一組回收紙張、塑膠、玻璃、金屬、紡織品等物品的資源回收箱(不是垃圾桶),引導居民精準分類。每個小區設相對固定場所,以便志願者為居民提供環保宣傳教育服務。
3.加快循環經濟建設步伐,讓分類的垃圾“有家可回”。廣西缺乏資源化終端,居民分類的垃圾“無家可歸”,環衛部門不得不混裝清運,傷害了參與分類居民的積極性。因此,加快各類(特別是有機垃圾)資源化終端的建設步伐,是落實垃圾分類的基礎。
4.建立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的一條龍體系,保證垃圾分類和實現資源化的成效。建議出臺循環經濟的鼓勵政策,比如,在同等條件下政府採購優先購買循環再生産品,或者對購買循環再生産品的企事業單位予以相應的補貼,有利於推動循環經濟,形成整個産業鏈的良性循環。
■他山之石
“綠色交換”造就 “世界生態之都”
巴西有個小城市叫做庫裏蒂巴,是世界上第一批被聯合國命名的5座“最適宜人居的城市”之一,與加拿大的溫哥華、法國的巴黎、意大利的羅馬、澳大利亞的悉尼齊名。
巴西屬於發展中國家,庫裏蒂巴為什麼會成為“世界生態之都”?原來,這個城市實行“綠色交換”:垃圾可以用來換取食品。庫裏蒂巴市政府倡導了一項“讓垃圾不再是垃圾”的運動,動員市民參與垃圾分類,回收的紙張、玻璃、罐頭盒和塑膠等可作為工業原料,而菜根果皮剩菜剩飯等有機物則變成肥料。
在庫裏蒂巴市的各個居民社區,每週來三次垃圾回收車,都是兩輛同行,前一輛車回收垃圾,後一輛車分發食品。這種服務滿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又增加了農民收入。“綠色交換”使庫裏蒂巴過去多年積累下來的難以清掃的垃圾死角得到了清理,市民講究公共衛生也已蔚然成風。這一成果靠的不是行政命令,不是懲罰手段,也不是從事環境衛生的專業隊伍,而是廣大民眾對“綠色交換”的積極參與和支持。 (記者 韓沛 周志英/文 段柳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