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消委會發佈2018年第1號消費提示
警惕高返還預付消費背後的風險
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馮耀華 通訊員 李秋霞
核心提示
2018年春節即將到來,購物、餐飲、旅遊等將迎來消費高峰,廣西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根據分析節日投訴特點發現,上述消費活動正成為節日消費投訴的熱點問題。為確保消費者度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特發佈2018年第1號消費提示:倡導品質消費,歡度祥和春節。
一、警惕高返還預付消費背後的風險
接近春節,是預付消費推銷旺季,一些不良商家以高額折扣或返還誘惑消費者,不與消費者簽訂合同,不明確雙方權益義務,事後以“解釋權歸XX公司”、“春節前不能使用”和“節假日除外”限制使用條件等種種不平等條款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為此,提示廣大消費者和經營者:
(1)在進行預付消費交易時,請按新《廣西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的規定簽訂合同,明確雙方權益義務以及爭議解決方式,涉及消費者重大權益的條款必須特別説明;
(2)營業執照核準登記之日起未滿6個月的經營者,不得發售預付費消費卡;
(3)預付消費憑證金額不得超過法律的規定(企業法人單張記名預付消費金額不得超過5000元,不記名不得超過1000元;其他經營者單張記名預付消費金額不得超過2000元,不記名不得超過500元)。
二、訂餐、用餐要明白
節日前後是家人、親友、同學、同事聚餐消費高峰,為了避免“天價蝦”等不明白消費現象,消費者在訂餐、用餐時,要儘量選擇口碑好、自己熟悉、誠信可靠的餐廳。要弄清菜品的名稱、內容、規格、價格和各種相關服務。餐飲業經營者要嚴格按照新《廣西消保條例》的規定,以清晰明確的方式向消費者明示菜品、商品、服務的價格、數量和規格。對消費者選定的菜品、商品、服務及其價款應當預先經消費者簽字確認,否則,消費者可以拒付相關費用;未經消費者確認發生爭議的,將按照有利於消費者的原則處理。餐飲業經營者應當為消費者提供符合衛生標準的餐具。提供收費的衛生餐具應徵得消費者同意。
三、參加高風險娛樂需注意人身安全
近年來,消費者因乘坐纜車、海盜船等具有一定風險性質的娛樂設施引發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廣西消保條例》規定,高風險娛樂項目經營者應當具備保障消費者人身安全的技術條件,配備相應專業技術人員,並制定應急預案。雖然,法律法規規定了高風險娛樂項目安全管理責任,但消費者在選擇這些高風險娛樂項目時,一定要加強自我安全意識。要選擇管理規範、有信譽、安全設施有保障的經營場所。要履行好監護兒童責任,避免不安全問題發生。乘坐遊樂設施、客運纜車等高風險娛樂設備之前,請一定閱讀“乘客須知”,觀察是否有顯著的警示標誌,或者防止發生危險的注意事項等;設備運行過程中一旦發生故障,不要驚慌,要聽從指揮,等待工作人員實施救援。消費者人身、財産安全受到危害時,經營者應當及時給予必要的救助。
四、外出旅遊需簽訂詳細合同,謹慎購物
外出旅遊是很多消費者歡度春節的一種選擇,近年來,旅遊投訴也是不斷升溫。為減少消費糾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消費者在選擇旅行時,一要選擇證照齊全、有經營資質和信譽好的旅行社;二要與旅行社簽訂詳細旅遊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日程安排、行程線路、遊覽景點、食宿標準、交通工具、旅遊保險的險種、理賠條款、保險人、出險後如何處理等事項都應在合同中;三是旅遊過程中應理性購物,特別要謹慎購買貴重商品,一定要辨別真假之後再購買,購買後一定要向其索要發票,並在發票上註明材質、規格、款式、重量、産地和價格等。一旦發生消費糾紛,要及時向旅遊、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門或消費者協會投訴。
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要養成索要並保存發票的良好習慣,當與商家發生糾紛無法協商解決時,請及時致電12315或向各級消協組織投訴維權。
相關新聞
傳銷滲透到朋友圈
買面膜可能會被發展成“下線”
目前,微商概念火熱。據中國互聯網協會微商工作組估算,2017年微商從業人員規模為2018.8萬人。“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微商傳銷等新型網絡傳銷呈高發態勢,多地頻頻查處相關案件。這些案件涉及人員動輒數十萬人,金額達數億元。
代理面膜差點入夥網絡傳銷,多地微商遭查處
山東人何倩微信朋友圈有一位銷售面膜的好友,幾個月前,她注意到對方在朋友圈推銷一款聲稱是國外進口的面膜,看上去銷售情況“火爆”。
何倩説,看著對方每天在朋友圈曬有關面膜的各類證書以及銷售量、交易截圖,她動心了,花5000元成了對方招募的代理。作為代理,單批次至少要拿50盒2000元的貨,均價40元一盒;一次拿5000元的貨,可以買到150盒,相當於30多元一盒;而這款面膜對方在朋友圈的單盒售價為80元。
“當詢問如何更快地銷售自己手中的面膜時,對方卻建議我不要將賺錢的方式僅局限于銷售面膜,讓我想辦法招募代理,稱只要成功招募一名代理,便可以從拿貨款中獲得30%提成。”何倩懷疑這可能涉嫌傳銷,就退貨一事聯繫對方,卻被拉入“黑名單”。
中國公安大學城市安全研究中心專家李小波介紹,微商傳銷本質上不再以商品買賣為目的,而是純粹通過發展下線牟取暴利,何倩遭遇的微商已經涉嫌網絡傳銷行為。2016年3月,國家工商總局發佈新型傳銷活動風險預警提示,不管傳銷組織如何變換手法偽裝自己,只要同時具備“交入門費”“拉人頭”“組成層級團隊計酬”就可認定為涉嫌傳銷。
近年來,多地頻現微商查處案件。2016年10月,被稱為“中國最大的微商分銷”的“雲在指尖”被湖北省咸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定性為傳銷,涉案金額達6.2億元;2018年1月,四川通報特大跨國網絡傳銷組織“五化聯盟”的犯罪行為,僅半年就通過微信、QQ等發展會員20余萬人,涉案金額5.2億元。
利用優惠返現等手段誘人加入,打著政府旗號製造虛假繁榮
山東公安部門介紹,微商傳銷往往推薦化粧品、美容美體器械、玉石之類的商品,利用會員優惠折扣、分享到朋友圈返現等手段誘人加入,隱蔽性強。
“微商傳銷通常不強制繳納加盟費用,但是要求購買貨物才能具備銷售代理的資格。當成為代理後就發展次級代理,也就是俗稱的下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説。
在山東近期查處的一起微商傳銷案例中,一個披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外衣的團夥利用微信銷售原生態紙,只要購買就能取得會員資格。會員可以在微信中分享連結,別人點擊連結在該商家購買任何東西,分享人都可以獲得該筆消費利潤40%的收益。同時會員可以發展代理,一旦下線買東西,就可以獲得6%至10%的利潤。至案發時,這一傳銷團夥共發展會員14000余人,遍及30個省區市,涉案金額達1.2億元。
目前涉嫌傳銷的微商有一個共同點,即在朋友圈炫富吹牛,誇大宣傳,有的甚至打著政府扶持、重點項目、中央部委特批等旗號,製造虛假繁榮。
一位經偵民警告訴記者,很多微商傳銷者在朋友圈發佈的交易截圖,實際是用電腦軟體自動生成的,這些交易並不存在。
專家建議對微商實行簡單備案制,有效監管資金流向
專家認為,微商的成功依賴於低門檻、輕成本、微創業的互聯網商業模式,由於虛擬市場準入機制不完善、相關法律缺失和監管不力,加之社交媒體的隱蔽性和高額利潤的誘惑,微商被傳銷所利用。
李小波認為,建議出臺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健全行業規範及執行標準,制定發佈諸如支付技術、身份驗證技術等規範性文件,將微商行銷行為納入法治的框架中。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建議,將原本難以規制的屬於私人之間的微商交易納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範圍之內;完善廣告法有關網絡廣告的條款,加大網絡虛假廣告的打擊力度。
目前,對於微商傳銷的監管主要依靠工商部門,但在實際操作中需要各部門聯合執法。業內人士建議,網信辦、工信部、工商總局等多部門應聯合製定管理辦法,將微商納入監管。
(據新華社1月2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