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家健 通訊員 陳安然
核心提示
公共法律服務通過“指尖”到達群眾身邊,範圍更加均衡全面;全媒體普法方式豐富多彩,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幫助服刑人員掌握一技之長,順利回歸社會……
去年以來,我區司法行政系統不斷創新工作方法,著力提升新時代法律服務品質,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層次、多領域、個性化、體現公平正義價值的公共法律服務。
1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數據上“雲端”,服務下基層
最近,來賓市民韋某很焦慮:自己借給賴某的8萬元,如今擔心拿不回。
“對方主動提出高利息向我借錢,現在逾期一年。如果我起訴到法院,會獲得支持嗎?”韋某把借款文字對話以及催賬通話錄音通過網絡,發送給“12348”法律服務平臺。
平臺的工作人員當天就回復:“如果利息還沒支付,起訴主張年利率在24%範圍內,法院是會支持的。”
與過去單純的電話諮詢不同,如今在“12348”法律服務平臺上,法律地圖、司法動態、法律諮詢,法治資訊一應俱全,同時提供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司法鑒定、人民調解有關業務諮詢和辦理等便捷服務,並實現了來電群眾滿意度評價、通話內容同步錄音等功能,只需一根手指的操作,便能得到全面的法律服務。
近年來,我區司法行政機關創新公共法律服務方式,通過技術革新,讓過去在桌面、攤前、電話的法律服務走向網絡、“雲端”。目前已建成了“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和12348“廣西法網”,並逐步建立司法行政(法律服務)數據庫,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為讓公共法律服務更便捷,各級司法行政機關不僅採取了數據上“雲端”,同時還注重服務下基層。
“目前,我區已基本建成了完整的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絡平臺,覆蓋城鄉社區,滿足各領域各層次的法律服務需求。”自治區司法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還將努力實現自治區、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和網絡平臺全覆蓋,進一步扶持、引導法律服務力量和法律服務資源向偏遠、欠發達地區傾斜,促進法律服務資源均衡發展。
據了解,過去一年,我區已先後建成“溫馨之家·貼心服務”法律服務中心110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室9722個,新增村(社區)法律顧問示範點2000個,總數達到7000個。
2 法治宣傳教育:
普法走向“互聯網+”深度融合
去年12月4日,在南寧火車東站,全國首列法治宣傳主題動車“廣西普法號”緩緩啟動。在這輛動車的車廂,乘客可以隨處見到法治宣傳畫、標語,感受到濃厚的法治氛圍。目前,已有超過20萬人次通過乘坐“廣西普法號”接受了法治教育。
動車普法,只是我區不斷創新普法方式和內容的一個縮影。從過去“傳單普法”“擺攤普法”,到現在全媒體普法和“互聯網+法治宣傳”深度融合,我區在探索普法方式創新上實現了跨越發展。去年以來,廣西的主流媒體相繼開設普法專版、普法專欄等;各地司法行政部門均開設新媒體普法平臺,其中,柳州市“龍城普法”在全國司法行政部門新媒體平臺傳播力排名中名列前茅……各種普法平臺發揮合力,形成全區普法新品牌。
去年,自治區黨委、政府辦公廳還出臺《關於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明確要求形成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政協支持、各級各部門共同參與的大普法格局,“七五”普法工作實現良好開局。
一年來,全區共開展“法律六進”活動1100多次,接受群眾諮詢10萬多人次,發放宣傳資料約500萬份,舉行法治講座1500多場次,法治精神進一步深植人們心中。
3 特殊人群管理:
改造矯正能力提高
如何讓服刑人員順利回歸和融入社會,我區監獄管理部門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在近期廣西女子監獄舉辦的監獄開放日活動中,來自社會各界的人士走進服刑人員文化活動室、圖書館和勞動習藝場所,溫馨、整潔的環境讓參觀人員紛紛點讚。
改造成果展廳內,一幅幅服刑人員的手工藝作品以及服裝設計、書畫作品,讓大家駐足。“讓服刑人員掌握一技之長,更利於他們回歸和融入社會。”一名參觀人員説。
近年來,廣西監獄管理部門一直十分注重對服刑人員的改造,尤其是勞動技能的培訓。目前,全區在押服刑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年獲證率達93.3%以上,臨釋人員年改好率達98%以上,在全國處於領先。
此外,社區矯正管理也日臻規範,目前全區已建立社區矯正中心66個,社區矯正就業基地56個,教育基地42個,社區服務基地140個,實現區、市、縣(市、區)社區矯正執法信息互聯互通。社區服刑人員累計再犯罪率0.12%,這已經是連續4年下降,保持低於全國平均0.2%的水準。刑滿釋放人員安置率99.63%,幫教率99.53%,重新犯罪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