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升廣西農産顏值:糧食量穩 質優 種類豐
2018-02-09 16:11:12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唐志強

  本報記者 蘇超光  通訊員 賀亮軍

  ■編者按:

  我區實施現代特色農業産業“10+3”提升行動兩年多來,以“品種、品質、品牌”為核心,加速農業轉型升級和現代化進程,取得了較好成效。本版從即日起以“提升廣西農産顏值”為題,對糧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葉、桑蠶、食用菌、羅非魚、肉牛肉羊、生豬10大種養産業和富硒農業、有機循環農業、休閒農業等3大新興産業,分門別類亮出成績單。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總産量穩定在1500萬噸左右,是廣西糧食産業提升行動的總體目標。儘管近幾年來,我區糧食尤其是水稻播種面積逐年小幅縮減,但糧食總産還是連續4年穩定達到了要求。“科技是第一功臣。”自治區農業廳負責人説。

  科技興糧,良种先行。近年來,我區在種業創新與提升工程中,狠下功夫培育自主優良品種,共育成水稻、玉米優良新品種253個,其中“H兩優991”“豐田優553”兩個水稻品種達到超級稻標準,累計示範推廣面積241萬畝以上。由於産量穩、米質優、口感好,超級稻和優質稻普遍成為農民種植首選,目前在廣西的覆蓋率已達95%以上。

  雜交水稻優質化育種也取得新突破,育成豐田優、百優、秋優、野香優等水稻新品種,産量達到超級稻標準,被評為“廣西十大優質稻品種”。玉米新品種培育的重大成就是,育成桂單0810新品種並快速推廣,使之成為廣西主栽品種,打破了國外玉米種子、品種在廣西一統天下的格局。

  有了優良品種,還要有種植良法。廣西各地因地制宜,推廣增産提質增效“十大主推技術”。稻田綜合生態種養、水稻“三控”栽培、水氣平衡栽培、集中育秧、玉米“一增三改”、糧食作物間套種、農機農藝融合……近幾年,全區糧食作物綜合技術推廣覆蓋率均保持在九成以上。自主開發的水稻“一年雙超”栽培模式,得到了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和謝華安院士等的充分肯定。

  在試驗示範方面,連續多年在灌陽縣開展的超級稻超高産攻關,2017年再獲新突破,産量最高的田塊畝産達978.5公斤,連續7年刷新廣西水稻單産紀錄。

  一系列高産高效栽培技術,有力地配合了“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的推進,進一步提升了糧食綠色生産的水準,其中最為顯著的是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目前,我區在賓陽、灌陽、全州、欽北、桂平、北流、象州7個水稻主産地,創建了國家級糧食綠色高産高效萬畝示範區,總結推廣“稻+稻+燈”“稻+稻+綠肥”“稻—燈—魚—菇”“稻+稻+馬鈴薯”“稻+鴨(魚)”等一批先進技術與模式,在15個縣市區建設了自治區級現代糧食産業核心示範區。

  為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人們對糧食品種選擇的需求,廣西在大力推廣優質稻的同時,還重點推廣一批特色優質雜糧,如黑米、紅米、薏米、粟米、馬鈴薯、紅薯等,其中冬種馬鈴薯推廣成效尤為顯著,每年種植面積均保持在90萬畝以上,把廣西推上了“全國重要冬種馬鈴薯生産基地”寶座。

  為推動優質稻品種提質增效和品牌建設,廣西突出抓好“五基地”建設,即現代糧食産業示範基地、綠色高産高效創建基地、特色優質雜糧示範基地、稻田綜合種養示範基地、稻田文化産業示範基地,推動糧食生産與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延長糧食産業鏈、價值鏈。在龍勝、南丹、灌陽、象州、賓陽和融安等縣創建了稻田文化産業示範區,在上林、隆安、巴馬、鳳山、鍾山、昭平等創建35個富硒水稻示範區,在小雜糧傳統種植區分別創建了西林薏谷示範區、東蘭富硒墨米示範區、岑溪粟米示範區等12個特色雜糧示範區。通過示範區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糧食生産轉型升級。

  地還是那塊地,田還是那片田,但産量更高了,品質更優了,品種也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