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想鄉村好 要有“三件寶”——來自農村的廣西代表話鄉村振興
2018-03-07 10:06:03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唐志強

  要想鄉村好 要有“三件寶”

  ——來自農村的廣西代表話鄉村振興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李 賢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遵循。作為來自基層一線的支部書記們,他們對實現鄉村振興有著怎樣獨到的見解呢?當劉入源、祝雪蘭、郭以錄、羅朝陽等幾位農民代表聚到一起,鄉村振興成了他們熱議不斷的話題。他們在討論中達成共識:鄉村振興要抓好“三件寶”——産業、人才、文化建設。

  “沒有産業,農民怎麼脫貧?”全國人大代表、博白縣江寧鎮長江村養羊協會黨支部書記劉入源説。

  劉入源對精準扶貧、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有著深刻、獨到的理解。他表示,鄉村振興必須招商引資,引産業進來,走産業扶貧之路,實現脫貧後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多年的努力,劉入源結合當地實際走出了一條産業扶貧之路。2016年以來,他帶領博白縣一家農牧公司在長江村黨總支部的指導下,成立了農家黨校、養羊協會和協會黨支部,帶領周邊農戶、貧困戶投入養羊事業,探索形成了貧困戶自主經營、入股分紅、託管代養的産業扶貧模式,幫許多缺資金、缺技術、缺信心的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致富。

  “沒有産業,致富無門。”全國人大代表、田陽縣那滿鎮新立村黨總支部書記羅朝陽説,8年前,新立村村民每年的收入才3300多元。共聯屯更低,只有2500元/年。後來,他們在村裏發展産業,種植番茄、芒果、火龍果等農作物帶動農民增收,還搞起了農業休閒旅遊等,村民的收入不斷提高。

  全國人大代表、蒼梧縣六堡鎮山坪村黨支部書記祝雪蘭介紹,山坪村曾是貧困村,這些年,她帶領鄉親們種植茶葉和八角,村子漸漸發展了起來,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富起來了,就有進一步壯大的想法。祝雪蘭發現,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六堡茶歷史上外銷到南洋的“茶船古道”及其重大的文化歷史內涵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一條連接海內外數千公里的六堡茶“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價值日益凸顯。她希望從國家層面挖掘“茶船古道”的歷史價值,打造“茶船古道”文化旅遊産業新篇章,使之更好的融入新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山坪村正好“借船出海”,實現發展升級。

  振興鄉村,依靠産業;産業升級需要大量有致富本領的人才。

  劉入源2009年開始創業養羊,當時,市場上一公斤羊肉的價格是70元左右,相當於豬肉價格的3倍多。他一次引進了30多頭黑山羊,花了3.5萬元,這是他當時全部的積蓄。因為之前從沒幹過養殖,不懂防疫技術,短短一個月內,羊全部死了。

  吸取教訓,他通過學習鑽研養殖和防疫技術,終於練成了“絕活”,走上了致富之路。

  “沒有能力和技術,發展太難了。”劉入源認為,鄉村振興需要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而這需要各級組織儘快的培養和支持。

  “鄉村振興要留住人才,但是現在不但村裏的大學生人才留不住,很多村幹部、鄉村教師都要往外走,因為感覺農村發展空間小呀。”祝雪蘭説,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應該多發聲,為農村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才能吸引人才回到農村。

  “要留住人,就要有好的工作機會和生活環境。”全國人大代表、武宣縣黃茆鎮上額村黨總支部書記郭以錄代表説,以前他們村的村民絕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常年不在村裏。有的人一年也就春節回來幾天,過完節就走了。這幾年村裏的情況越來越好了。一是村裏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發展起了養殖業,很多村民回來養牛養羊,掙了錢。二是村裏的基礎設施也好了,比如村裏建了小廣場,晚上很多村民去跳舞、聊天,農村生活不像過去那麼悶了,村民的心也留住了。不過這還遠遠不夠,要進一步吸引人才回到農村,政府還要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讓回鄉創業的人有更多的創業空間。

  “振興鄉村,要把文化建設作為重要的工作來抓。”郭以錄説,要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現在有一個誤區是,認為振興鄉村就只是振興鄉村經濟,通過發展農業、旅遊業等産業,讓農民的口袋鼓起來就行。所以農村普遍存在抓經濟硬、抓文化軟,對文化建設重視不夠,説得多落實少的情況。“光富口袋,不富腦袋,鄉村就會失去發展的靈魂,失去生命力。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有利於提高農民的文明素養、提升農村建設的文化品位、促進農旅融合,對鄉村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額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變成全國榜上有名的文明村,就是最好的例子。”郭以錄對此無比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