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兩會深讀】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2018-03-16 11:24:18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唐志強

  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周 珂 王春楠

  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民族團結關係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

  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對民族團結作出重要指示,“要深入踐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根基更加堅實、紐帶更加牢固”。

  廣西擁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和44個其他民族,少數民族人口達2000多萬,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區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手牽手,心連心,守望相助、共榮共興,攜手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不斷固牢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根基,讓民族一家親的似錦繁花在八桂大地常開長盛。

  心手相牽——

  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擁抱

  位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龍岸鎮龍鳳村的金雞屯,居住著6 個民族10個姓氏的75戶人家,村民講桂柳話、壯話、仫佬話、侗話等11種語言,但是長期以來卻如同一家,彼此尊重,和睦共處。

  在三江侗族自治縣,有個特別的小山村“登曬”,它一半屬於三江富祿苗族鄉,另一半位於貴州黎平縣龍額鄉,村裏並沒有劃分界線,鄉親們互幫互助、團結協作。

  來自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歐彥伶委員説,這些年來,廣西民族團結工作一直都是措施有力,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呈現出尊重、包容、和諧的局面,像金雞屯、登曬村這樣的景象並不鮮見。

  長期以來,廣西始終把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作為重大政治責任來堅守,作為工作接力棒來相傳,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這個主題,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逐年加大對少數民族聚居區財政支持力度,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近5年來投入10.71億元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民生保障,近5年來投入少數民族聚居區城鄉低保資金約180億元,佔全區64.12%……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不斷得到鞏固。 團結和諧的民族關係成為了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5年來,廣西經濟實現年均8.3%的中高速增長,地區生産總值突破2萬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突破3萬元和1萬元。

  守望相助——

  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2月6日,在南丹縣“千家瑤寨·萬戶瑤鄉”八圩瑤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29戶1392名白褲瑤同胞集中喜遷新居,

  告別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的大石山區,以敲銅鼓、打陀螺、吹牛角等瑤族特有的慶祝方式,來表達心中的喜悅。

  廣西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經過精準識別,截至2015年底,仍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52萬人、貧困村5000個、貧困縣54個。貧困人口中大部分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不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民族地區不實現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這是廣西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共識。

  “我縣人口52萬人,少數民族佔75.27%。帶領少數民族群眾奔小康,我們責無旁貸。”融水苗族自治縣縣長馬空代表介紹,去年該縣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5.744億元修建8條二級路,為群眾打通致富路;同時通過發展壯大杉木、黑香豬、水産、食用菌等特色産業,努力提高群眾收入。接下來還將依託本地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少數民族特色發展旅遊産業。“走在脫貧奔小康的大道上,我們有信心不讓任何一名大苗山的老百姓掉隊”。

  田陽縣那滿鎮新立村黨總支書記羅朝陽代表告訴記者,他在調研走訪中發現,得益於國家的民族政策,許多少數民族貧困群眾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邊民通過互市貿易,增加了收入,建起了新房,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據了解,近5年來廣西財政投入資金53.26億元,推進興邊富民大會戰,全面解決0-20公里範圍邊境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生産生活困難。

  與此同時,廣西大力支持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發展:下達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資金4.85億元,支持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下達資金6.81億元,支持少數民族聚居區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食堂改造、校園建設等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下達資金55.60億元,推進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村公路“千村通暢”工程……如今,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得到較快發展,少數民族群眾生産生活品質得到明顯改善。

  共榮共興——

  讓少數民族文化繁榮發展

  在廣西,“三月三”既是壯族的重要節日,也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節日,12個世居民族每年有2700多萬人通過不同的方式歡度這個節日。這期間來到廣西的遊客,一定會被對山歌、拋繡球、鬥蘆笙、搶花炮等具有濃郁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動深深吸引。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在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的過程中,廣西始終把推進民族文化繁榮作為主要內容,大力發展民族文化,廣泛開展民間文化活動,建設各民族共享共樂的精神家園。打造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三月三”歌圩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成功推動崇左花山岩畫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實現了廣西世界文化遺産“零突破”。

  崇左市高級中學教師黃花春代表表示,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而獨特,但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部分少數民族年輕一代對於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興趣減弱,傳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不夠強烈。建議在日常教學中加大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統語言、傳統體育項目知識的普及力度,提高在校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認識。

  廣西中醫藥大學校長唐農代表提出,通過增加對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經費投入,健全工作機制,做好基礎研究、項目策劃,綜合施策,提高我區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力,讓其更好地發展。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歐彥伶委員認為,要加大對少數民族文化搶救性的保護和挖掘,真正讓少數民族文化生機勃勃地發展下去,這對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義。

  民族事業持續發展,各民族和睦相處,為廣西帶來了巨大的政策紅利、發展紅利、改革紅利和穩定紅利,為全區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文化繁榮、社會進步、邊疆安寧創造了良好環境,提供了重要保證。進入新時代,廣西將堅持不懈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讓“民族一家親”的繁花越開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