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在全國首創摸清“家底”新舉措
“雲平臺”實現國資動態監管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孟振興
“大到一塊土地、小到一台電腦,只要是國有資産,平臺都將實現實時管控。”近日,南寧市財政局辦公室內,國庫支付中心副主任劉波正在電腦前查看由南寧市公共資産負債管理智慧雲平臺自動生成的“財政地圖”。“地圖”上,該市國有資産運營情況、負債規模以及政府債務風險能力等“家底”一覽無余。
南寧市有400多家行政事業單位和200多家國有企業,平臺如何才能摸清“家底”?記者了解到,自2017年6月30日平臺一期工程上線以來,該市就通過開發端口接入、數據共享等方式打通了“信息孤島”;平臺建設不到一年,數據採集方式已經從最開始的報表錄入升級為在國土、工商等關鍵部門系統中植入“探針”,土地房産、企業股權等稍有“風吹草動”,平臺都能實時掌握。
摸清了“家底”,黨委政府的決策就有了切實可靠的第一手數據。“一旦綜合債務率處於危險狀況,系統就會作出相應風險預警提示。”負責平臺建設的重慶金融資産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産品經理李繼鑫説。記者了解到,目前扶貧資金監管系統、財政一體化系統和國資一體化系統等平臺二期功能已經上線並投入使用,其構建“不能腐”機制的效能正在初步顯現。
平臺將國有資産招拍挂信息和國有企業融資需求向全國“買家”和投融資機構進行精準推送,堪稱“南寧國資”版“天貓超市”。截至3月12日,平臺累計推送項目64宗,掛牌總金額11.89億元,溢價超過20%;完成17單融資121.84億元,節約融資成本超過6500萬元。作為首家從中受益的企業,南寧交通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投融資部經理劉勇對平臺給予高度評價:“融資服務平臺的出現,解決了過去信息不對稱、融資難、融資成本較高等問題,實現了融資渠道市場化、交易透明化,有效降低了融資成本。”
作為全國首個實現政府對公共資産負債全面動態監管的創新舉措,南寧市公共資産負債管理智慧雲平臺上線不到一年,國有資産“摸得清、來去明、管得住、利用好”的成效引起多方關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公共資産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平臺形成了可持續性的數據庫,為南寧市加強資産負債管理、推進國資監管改革深入、主動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提供數據依據,“從目前取得的成果來看,南寧市在全國率先打造的智慧雲平臺,其發展走在了全國前列。”
目前,該市正在探索將國有産權房、土地收儲等資産納入“財政地圖”管理,進一步梳理摸清事業單位租賃資産情況,同時探索利用財政風險模型、債務風險管理模型、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宏觀演算法,為防範債務風險和政府決策提供更為精準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