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韋義華 通訊員 黎培主
發展“水稻-釀酒(酒糟)-豬(雞鴨)-蔗(果林)”循環農業,年産值達到50萬元,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近日,記者到欽州市欽北區採訪時,脫貧戶蘇萬石如此介紹他的致富經。
蘇萬石曾是欽北區青塘鎮那路村貧困戶,他依靠勤勞雙手脫貧摘帽,並成為當地種養大戶、致富能手、脫貧典型、黨員創業模範戶。
1982年,6歲的蘇萬石隨改嫁的母親到青塘鎮那路村,繼父蘇子斌已年近50歲。“那時村上的水田、坡地、山林都分到各家各戶,繼父名下只得1畝多地,靠這一畝多地養活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難,是村裏遠近聞名的貧窮戶。”那路村支書蘇萬林説。
蘇萬石初中畢業後,即南下廣東務工,在磚廠打磚坯、軋鋼車間噴漆……只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1998年,蘇萬石辭去工作從廣東回到家中務農。他先後養豬養雞、種甘蔗,也只夠溫飽,後因結婚還背上了幾千元的債務。
窮則思變。那路村山地多,適合種植甘蔗。2005年,蘇萬石承包村裏農戶撂荒的30多畝坡地種植甘蔗,當年甘蔗産量100多噸,成為村裏“甘蔗王”。這一年,蘇萬石還入了黨。
然而,蘇萬石的家庭負擔是太重了。他父親蘇子斌80多歲因病常年服藥,80多歲的母親一級殘疾,3個子女均是在校學生,因此他家一直沒有擺脫貧困。2015年底工作組到蘇萬石家作精準識別時,家庭綜合得分為30分,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精準扶貧的“及時雨”,讓蘇萬石如沐甘霖。蘇萬石説,結對幫扶的領導紛紛來認他這個“窮親”,先後派他去參加各種致富技術培訓,“聯鎮包村”單位、鎮政府也安排他到各個産業基地參觀學習。
“2017年六七月份,我連續獲得了3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和2.5萬元養殖産業資金,為我解決燃眉之急。”蘇萬石説,他利用這些資金,開始創業。
他把有限的資金髮揮到了最大,新建了豬欄,還放養1000羽線雞,種植了速豐林、沃柑、紅心橙,開魚塘養殖草魚和肉鴨,投資8000多元在家裏搭建一間釀酒小作坊,把創業所得的錢投入擴大再生産,滾動發展,形成了“水稻-釀酒(酒糟)-豬(沼)-甘蔗(果、經濟林)”立體循環綠色農業鏈。
“蘇萬石是我結對幫扶脫貧最成功、最有成效的一戶。”青塘鎮那路村第一書記、結對幫扶人黃美慶説,“我幫他算了一筆賬,去年賣雞和稻穀折合人民幣約1萬元,釀酒月收入3000元,年種養産業及其他收入,産值達50多萬元,家庭純收入不少於10萬元。”
青塘鎮黨委書記賴華平説:“蘇萬石的成功脫貧,給貧困戶們提供了學習的榜樣,激起了大家脫貧致富的極大熱情。”村民蘇萬愛就準備擴大母豬養殖規模。“我是看著蘇萬石搞種養有奔頭,才有信心的。”蘇萬愛説,“除了養豬,我還養殖了1000多條黑肉蛇。”
在那路村旁的石井水庫一帶山坡,村民你3畝我5畝,備耕改種附加值高的水果沃柑。黃美慶介紹,“今年全村沃柑種植面積200畝,預計未來3年可發展到2000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