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廣西頻道消息:近年來,欽州靈山縣將耕地保護工作作為首要任務,縣長親自挂帥,擔任縣耕地保護及土地開發整理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縣國土、農業、財政、監察等相關部門為成員,並要求各鎮(街道辦)政府實施一把手工程,明確基本農田的保護數量、品質及保護責任,確立耕地保護行政首長負責制,紮實推進耕地保護工作向縱深發展。
變廢為寶,磚廠再利用
4月9日,靈山縣平南鎮金銀村委支書李乃建翻開賬本説:“一年7000元,這筆錢的故事不一般。”原來,金銀村委拋荒多年的紅磚廠經過土地復墾整治後,出租種植百香果賺到了7000元的租金。
李乃建介紹説,曾經拋荒多年的紅磚廠面積有5.0654公頃,以前村民僅在紅磚廠附近零星種植竹子、木薯,土地發揮不到最大值。直到2011年,靈山縣國土資源部門將紅磚廠定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區。用了三年時間對它進行土地復墾整治,並出租來種植百香果。
“金銀村委不是孤例,這是我縣合力開展耕地保護工作成效的一個縮影。我縣是農業大縣,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能優化農村土地利用結構,還能有效助力鄉村振興,不斷提升農業産業鏈、價值鏈。”靈山縣縣長劉欽説。
再生綠色,荒地變基地
曾經田塊破碎,渠道淤塞,荒地上勉強種些番薯、桉樹,如今甘蔗葉浪起伏,成為雙高基地。在靈山縣三隆鎮大馬村和三隆村,因實施土地整治工程,建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耕地,69.78公頃的耕地面積達到高標準基本農田整治標準。
據負責項目工作人員黃育介紹,這兩個村的土地整治項目建設總投資2948.76萬元,原來農戶每畝地的租金是300元/年,現在可達700-800元/年。
在項目區,田間排灌溝渠配套完善,田間道路規劃合理有序,已形成了“渠成網、路相連”的格局。“由於農田灌排系統和道路系統得到了較大的改善,農作物産量有較大幅度地提高,原有耕地每年增加凈收益405.51萬元。”靈山縣國土資源局局長梁善團説。
全面構建數量、品質、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新局面,把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主抓手,這是靈山縣開展耕地保護的一項重要舉措。目前,靈山縣共投入建設資金1.32億元,土地整治項目79343畝,新增耕地6770.4畝。
面積不減,中低産變高産
“現在這塊種上蔬菜的地,以前卻是一塊採礦地,雜草高過眉頭。”靈山縣石塘鎮蘇村村委支書蘇有材説。
2017年9月,靈山縣實施耕作層土壤剝離工作,將石塘鎮蘇村的8.7509公頃耕地面積定為覆土區,並將土壤送廣西大學農學院進行土壤檢測,發現待剝離土地可再利用價值較高。
經過一番調查研究,靈山縣最終採取“剝離-堆放存儲-再利用”的方式,移走表層土壤,在取土完畢後進行土地整理和土壤回填,最終把中、低産田改成了高産田。
“根據耕地品質評定方法,該覆土區可達到國家利用等別9等。石塘鎮政府計劃將土地作招商引資,做開發種養一體化項目。”靈山縣國土資源局儲備中心負責人陳振浩説。
靈山縣把建設佔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利用作為實現佔優補優的有力措施,進一步保護了基本農田。據悉,2017年欽州市下達靈山縣建設佔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利用任務數105畝,超額完成126畝。
增效增收,旱地變水田
確定項目在靈山縣三隆鎮下埠村實施後,下埠村支書陳天靈説:“隔壁村前年就實施了旱改水項目,原來種甘蔗的旱地可以種兩季稻,拿到手的錢比以前多了。我早希望這樣的項目也落在我們村了。”
據靈山縣國土資源局土地開墾整理中心負責人劉昭茂介紹,項目實施前,田灌溉排水、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只能種植甘蔗類型的耐旱作物,土地産值也難以提高。項目實施後,部分土地通過道路、水利設施的完善,可種植雙季稻,作物的産量、産值都得到有效提高。經統計,耕地提質改造前和改造後項目區年凈收益分別為44.46萬元和88.98萬元。
旱地變水田,水田成風景,讓農耕文化成為鄉村旅遊的新興産業,這是靈山縣實施農村産業融合工程的一個發展理念。近年來,靈山縣進一步調整國土資源利用方式,不斷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嚴格落實耕地佔補平衡“佔一補一、佔優補優、佔水田補水田”要求,加快旱地改水田工作進度。目前,靈山縣旱改水項目實施9075.3255畝,新增耕地(水田)6097.572 畝,提升耕地品質2988.99畝。(文 韋耕洲 蔡艷 編輯 冼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