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我們家去年新建的房子,今年要加建一層。”指著在建的兩層小磚房,邕寧區百濟鎮南弼村脫貧戶賴家濟夫婦幸福地説。而離家不遠的地方,是他們家今年剛剛搭建的養殖棚,寄託著全家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近兩年來,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夫婦倆發揮自身能力,努力拼搏,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踐行著勤勞致富的美德和“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的誓言。
對症下藥,激活內生動力
賴家濟家裏有5口人,上有77歲的患病老母親,下有一雙上小學的兒女。家裏僅有一畝二分水田和半畝旱地,僅靠種地根本無法維持生計。“2015年底我們到他們家進行精準識別的時候,看到他們家徒四壁,5口人擠在一間20多平方米的房子裏,沒有一件像樣的傢具。”村委幹部不勝唏噓地説。
不過,幫扶幹部在走訪中了解到,賴家濟和妻子黃鵬英非常勤勞,只是限于家中土地太少,想發展養殖業又缺少啟動資金,“有力沒處使”。為此,幫扶幹部為他們“量身定做”了脫貧方案,在幫助他們申請産業幫扶資金的同時,還幫助他們申請了扶貧小額貸款。
有了啟動資金,夫妻倆發展産業的積極性頓時被激活了。他們利用家裏已經倒塌了半堵墻的舊房子加固改造成一個佔地十幾平方米的養殖棚,嘗試著養了3頭豬和2頭牛。在夫妻倆的悉心照料下,第一批養殖收入了2萬多元。
“又窮又懶會被村裏人唾棄的,我們家雖然窮,但不能讓別人看不起。”黃鵬英説道。
起早貪黑,不言苦不喊累
為了早日把新房建起來,2017年春節過後,賴家濟決定外出務工增加收入。“你放心出去打工,家裏的事情都交給我。” 黃鵬英鼓勵丈夫。
發展産業和照顧老小的重擔就壓在了黃鵬英一個人的肩上。當時,家裏養有12頭豬和4頭牛,又租種了外出務工村民的土地,種上了4畝水稻、4畝玉米和1畝花生。每天天不亮,黃鵬英就起床送孩子上學、安頓好婆婆,然後匆匆忙忙下地幹活。中午回家煮飯安頓好家人後,又得去割草喂牛、喂豬,直到天黑了才收工回家。而賴家濟也埋頭苦幹,他在建築工地安裝水電,每天都是第一個到達工地,最後一個收工,總希望多幹些活,多掙點錢。夫妻倆起早貪黑,卻從未喊過一聲苦、説過一句累。
經過大半年的努力,夫妻倆有了一定的積蓄,在危房改造扶持資金的支持下順利建起了新房。
2017年底,賴家濟家揚眉吐氣地脫了貧。
心懷感恩,發展信心十足
有了兩年的養殖經驗,夫妻倆的養殖技術越發嫺熟,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牛、豬越養越多,可是養殖場地卻沒有增加,這嚴重制約了産業發展。“對於勤勞肯幹的人,我們必須支持。”包村幹部黎麗瓊得知情況後,與村委幹部一起協調,專門劃撥了150平方米的村集體用地,無償租借給賴家濟夫婦搭建養殖棚。賴家濟夫婦“如虎添翼”,2018年初,養殖棚擴建至150平方米。
“黨和政府就是我們堅強的後盾,讓我們更放膽去發展産業。”賴家濟説道。
而為了不污染村裏的環境,他們在養殖棚建起了化糞池。“黨和政府支持我們,我們也不能給村裏添麻煩,排污必須要做好。”他們懂得感恩。
搞起養殖、住上新房,日子越過越紅火。“靠黨靠政府不能靠一輩子,打鐵還靠自身硬,勤勞致富還得靠自己一雙手。”他們對未來信心十足,幹勁十足。(記者 楊靜 通訊員 覃捷 趙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