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州:“互聯網+”讓監督執紀更精準
廣西日報  2018-08-14 13:44:21

  廣西日報河池訊 (記者/廖慶淩 通訊員/黃河)去年以來,河池市宜州區按照“互聯網+大數據+執紀監察”的思路,著力建設集信息公開、業務管理、監管督辦三位一體的大數據平臺——陽光政務監管平臺。該平臺具有資金政策公開、自助實名查詢、投訴舉報、資金追蹤、監管聯動、狀態監測、異常監察、自動預警、績效考核九大功能,讓執紀監察更精準有效。截至7月底,通過利用大數據平臺,該區已排查發現可疑線索7327條,其中核查核實各類違紀問題線索260余條,共轉立案73件,結案45件,給予黨政紀處分45人。

  該平臺最大特點是數據庫數據收集全面、廣泛。通過建設民生資金雲,平臺不僅收集2013年以來各項民生資金數據、項目數據,還收集了68萬人的戶籍信息、工商登記信息、房産登記信息、車輛登記信息、黨員信息、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信息、村(社區)幹部信息等。目前,該系統平臺收錄76項涉及民生資金數據,錄入信息數據1323.5萬條,享受各項補貼792.4萬人次,為執紀監督、系統督查發現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自動生成預警點、自動進行數據比對彰顯大數據平臺的威力。該平臺的民生資金監管系統對民生資金使用自動生成預警點。平臺在民生資金撥付、發放等關鍵環節設置了100多個監測點,可對業務部門錄入的數據進行自動甄別。如同一個身份證號兩次領取危房改造補助資金、既領取城市低保又領農村低保的、領取農村低保戶有房有車、死亡領補的、國家公職人員領補的、公職人員(村幹部)及其親屬領補、有工商註冊人員領補貼、黨員領補等情況,系統將自動發出紅色預警,由紀檢監察機關作為案件線索來源進行排查。該平臺打破以往部門之間傳統資金監管模式局限,將涵蓋民政、教育、衛生、農業、住房、車輛等方面的民生資金數據包集中融合在一起,實現民生資金信息互通共享。平臺專門設立脫貧攻堅監督執紀系統,將貧困戶信息導入系統,以建檔立卡為依據,通過相關數據匹配分析,從中精確查找到違法違紀的案件線索,以動態公開監管,有效預防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保障民生資金安全高效運行。

  數據開放查詢深受群眾歡迎。該平臺具有短信通知、網站查詢、手機查詢、短信投訴、微信投訴功能,支持民生資金各種數據實時動態發佈。宜州區在區、鄉兩級行政服務中心設立系統查詢平臺,群眾輸入身份證號進入後,可實時查詢各種民生資金下達、撥付、到位情況,對安排到個人(戶)的補貼,可查詢補助標準、受益對象、發放時間、發放形式、住宅地址、實施補助等,群眾對受益項目的了解更具體、更詳細。

  為讓群眾參與平臺的建設和使用,該區加大宣傳力度,將宣傳海報張貼到64個貧困村,將印有平臺二維碼的宣傳單通過扶貧聯繫人發給貧困戶,讓群眾了解掌握微信廉政服務平臺的使用方法,通過微信可隨時隨地舉報維權;信訪舉報系統在網站、微信、觸控屏等載體設有舉報內容收錄和處理,方便群眾舉報;將民生資金有關政策文件、典型違紀案例、強農惠農政策、項目建設、危房改造等群眾關心的民生信息公佈在平臺上,讓群眾參與大監督,最大限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不斷拓寬群眾信訪監督渠道。

編輯: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