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豐富頭腦,鼓起腰包(文化脈動)
賀州市黃姚鎮鳳立村村民歐桂蘭正在刺繡一幅壯錦花鳥圖。(本報記者鄭海鷗攝)
扶智又扶志,提振脫貧信心
日前,現代壯劇《第一書記》繼續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巡演。該劇以一位女博士擔任第一書記的兩年扶貧工作生活為線索,講述了黨員幹部在最基層投身於扶貧攻堅的感人故事。該劇已經在廣西演出了200多場,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扶貧必須先扶志。廣西玉林市興業縣文體廣電局局長莫罕鋒對此深有感受:“在廣大貧困地區,‘懶漢’等靠要,喝著酒、睡著覺等著被扶貧的現象並不少見,必須想辦法讓他們思想開竅、堅定脫貧志氣,這樣也才能激勵更多群眾自力更生、提振信心。否則,還真怕出現爭當懶漢的現象。”
“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是不少地區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要讓先進文化走進群眾的思想深處,必須首先建設公共文化陣地,讓活動常態化開展。近年來,興業縣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如火如荼,其重點放在了貧困村。目前全縣92個貧困村共建成村級公共服務中心70個,其餘22個貧困村也建設起了舞臺、籃球場、農家書屋等設施。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與先進文化親密接觸。
“以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總偏重經濟發展較好的地方,認為那裏的村民才有文化需要。後來我們發現,貧困村民更需要思想文化的激勵和引領,更渴望在生動鮮活的故事中體會和理解黨的政策。”莫罕鋒回憶,好幾次送戲下鄉,《懶漢脫貧》等群眾自編自演的節目深深觸動了農民群眾,村民抱著演員邊流淚邊説:“人活一口氣,不能繼續貧困下去了,更不能辜負了黨和國家的關懷。”
村民在舞臺上跳跳舞、在球場上打打球,看似平淡無奇,事實上大家在一起久了,常常會互相激勵,好政策、好點子、好項目大家分享,有矛盾也逐漸化解,無疑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據介紹,從2009年到2017年,廣西累計安排專項建設補助資金近20億元進行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作為脫貧攻堅文化扶貧的主要項目之一。目前全區共有3860個貧困村建設了村級公共服務中心,佔全區貧困村總數的77.2%。
開發文化資源,拓寬脫貧路子
近些日子,在廣西崇左市寧明縣城中鎮耀達村瀨江屯,瀨江越人歌古樂展示館每天都會迎來大批遊客。展示館由原有土墻民居改造而來,古老的花山文化元素與現代文化因子充分結合,民俗展示、鼓樂演奏、文化休閒等一應俱全。這裡的山歌表演隊、戰鼓隊和銅鼓隊等原生態民俗表演隊成員,均是本地貧困戶,現在已經通過鄉村文化旅遊增加了不少收入。
2016年7月,廣西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我國首個岩畫類世界遺産。左江花山岩畫位於廣西崇左市寧明縣、龍州縣、江州區及扶綏縣境內,巨大的赭紅色岩畫記錄了距今約2000年前的祭祀場景,其獨特的景觀構成模式、岩畫圖像表達系統、罕見的作畫位置和巨大的畫幅規模,讓其成為國內外眾多遊客的傾慕之地。
耀達村瀨江屯的對面,是左江花山岩畫群的一處高山岩畫點,借助這個有利條件,當地政府把發展文化旅遊作為了脫貧攻堅的切入點。之前,耀達村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種植甘蔗,種桑養蠶及外出務工,如今仍有214戶貧困戶。“幾年前,手工熬製的紅糖有時甚至只能賣到幾元錢一斤,成本都收不回來。但沒辦法啊,不賣出去留在手裏也沒用。”讓村民陸正鋒欣喜的是,現在他和愛人加入了當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這裡,我給遊客展示古法熬製紅糖的技藝,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一下子就脫貧了!”
“不能讓農民守著豐富的文化遺産資源繼續貧困。”耀達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漢是廣西美術家協會會員,利用專長,他組織開發了左江花山岩畫的系列文化創意産品。目前,扇子、編織、刺繡、帽子、圍巾等産品銷售情況都很好。
實際上,不少貧困地區的原生態民風民俗、非遺和文物資源、生態旅遊資源等都比較豐富,以此切入,文化扶貧大有可為。
2017年12月9日,廣西賀州市昭平縣黃姚鎮鳳立村的貧困戶歐桂蘭正在繡一幅壯錦花鳥圖。完成這塊20釐米×20釐米的繡片,她在帶孩子、做家務之餘需要花六七天的時間,預計能帶來300元的收入。2016年7月,歐桂蘭參加了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組織的民族傳統織繡培訓班。以前她和愛人出去打工掙錢,照顧不了孩子和年邁的老人,“現在學會了壯錦織繡,在家利用零碎的時間就能增加收入,顧家和脫貧,都不耽誤。高興著呢!”歐桂蘭説。
昭平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廣西2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建檔立卡貧困戶17087戶近7萬人。不過,這裡文化遺産資源豐富,黃姚古鎮、傳統壯錦、古法釀酒等聲名遠播。“依託黃姚古鎮每年近兩百萬人次的遊客量,發展壯錦、釀酒、山歌、民樂等非遺,既是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又能讓老百姓掌握文化技能、帶來收入,豈不是一舉兩得?”昭平縣委常委、副縣長劉瑜明説。
2016年7月開始,廣西民族傳統織繡培訓班開班,昭平縣6個貧困村40名家庭婦女參加了為期3個月的培訓。文化企業回收她們的織繡半成品,加工成文化旅遊創意産品進行銷售。以此,留守婦女成為專業繡娘,家鄉就是就業基地。在廣西全區,依託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資源,“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文化技能扶貧模式進一步增強了貧困地區群眾的致富能力。
據悉,廣西評選和扶持了17個貧困縣為自治區首批特色文化産業(項目)示範縣(市、區),特色文化旅遊、民族民間工藝品為主的文化産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
扶貧需保持耐心、循序漸進
“導致貧困的深層問題是思想上打不開,限制了眼界,阻礙了腳步。”昭平縣黃姚鎮新寨村第一書記黃慶峰切身體會到,必須通過文化的浸潤,讓貧困群眾解放思想,從而激發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來自廣西的數據顯示,在桂林市臨桂五通鎮,1000多戶5000多人從事農民畫創作,年産值超2億元,農民畫已經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産業;在欽州市,非遺坭興陶進行産業開發,年産值達到四五億元,帶動了5000多人就業、創業。
其實,在許多老、少、邊、窮的深度貧困地區,最大的地方優勢資源之一,或許就在於紅色文化、少數民族民俗手工藝等,圍繞優勢做文章,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對利用特色文化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難免會出現“守著金山銀山沒飯吃”的資源浪費尷尬。
不過,文化扶貧的實施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完善通水、通電、通路、通網,解決道路硬化、橋梁修建、水利工程等基礎性問題,又需要保持一定耐心、循序漸進,在可持續開發、特色開發和見長效上下功夫。防止出現急功近利而導致的重開發輕保護、規劃性破壞、千村一面等問題。
劉瑜明介紹,昭平縣的“壯繡坊”即將建設完工,一樓是壯繡的展示館,二樓是技藝培訓場所,以此將文化扶貧工作常態化推進,發揮長效作用。不過,如何讓繡娘手中的壯繡元素更加突出壯族的特色,而非單調的花草樹木?如何讓農村繡娘不只是機械地刺繡産品,而是提升她們設計、創作、拓展市場等方面的能力?……解答各地非遺衍生品開發、文化創意産品開發過程中遇到的類似問題,還期待著更加深入的工作予以推進。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從特色文化産業發展、非遺保護和傳承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廣西多措並舉、扶志扶智,探索出了具有豐富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扶貧惠民發展路子。”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嚴霜説,為了使貧困地區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們將繼續努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脫貧動力,鞏固扶貧成果,提高脫貧品質”。本報記者 鄭海鷗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號 郵遞區號:100040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891032 舉報郵箱:jubao@cri.com.cn 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監督電話:010-68891834 監督郵箱:jiancha@cri.cn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2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 11040202120016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5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版權所有©199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