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賣到糖廠,蔗尾留作種子,蔗葉賣給飼料廠,一根甘蔗我能有3個吃法。”臨近春節,廣西崇左市江州區新和鎮作字村頓垌屯的村民蘇紹軍正在地裏采收甘蔗。一年下來,他家種植甘蔗有3萬元左右的收入。
廣西糖料蔗和食糖産量連續10多年佔全國總産量的60%左右,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糖罐子”。江州區地處廣西西南部,是蔗糖生産大縣(區),共3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萬人。儘管不是貧困縣(區),江州區扶貧的擔子卻並不輕。
目前,江州區有貧困村36個,原有貧困戶11416戶,如今還有5562戶未脫貧。“江州區的貧困鄉親,大多分佈在條件惡劣、缺水少土的偏遠山區,貧困程度深、發展能力弱。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江州區委常委、副區長徐毅説,江州區是傳統農業縣區,自有財力有限,要按上級要求在2018年全部脫貧“摘帽”,壓力不小。
江州區深知,打造出可持續發展的産業,才是夯實貧困戶脫貧的長久之計。然而,産業那麼多,具體選哪個?江州區決定,保持定力,把發展産業的重心放到有種植基礎的甘蔗上來,做出特色與優勢。
當地扶貧幹部介紹,江州區把蔗糖産業轉型與産業扶貧統籌謀劃,把脫貧攻堅融入甘蔗生産種植、加工、綜合利用的全過程,形成“全産業鏈”扶貧態勢。
甘蔗的種植是“第一車間”。江州區把甘蔗“雙高”基地建設作為重要的扶貧項目。
在新和鎮卜花村郡造屯甘蔗“雙高”基地,記者看到一片茂密的甘蔗林,翠綠挺拔,一眼望不到邊。負責人趙建龍説:“基地目前已經基本實現生産規模化、種植良種化、生産機械化和水利現代化的‘四化’標準,預計甘蔗畝産在8噸上下。”
同是一片地,在“看天吃飯”的以前,甘蔗畝産僅4噸。增量從何來?趙建龍指著遍佈蔗地的水管説:“餓了渴了,水肥一體滴灌;遭害蟲了,無人機噴藥。”
截至目前,江州區先後引導農民成立726家專業合作社,完成“雙高”基地建設35萬畝,“貧困戶以‘政府+糖企+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參與‘雙高’基地建設,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畝産增收等方式,分享紅利。”
制糖企業是“第二車間”。“一方面,我們扶優做強制糖企業,鼓勵企業兼併重組,發展酵母、造紙、生物有機肥等糖業循環經濟,拉長産業鏈條。另一方面,引導企業通過蔗區道路建設、結對幫扶、優先聘用貧困戶到企業工作等方式,反哺農民。”徐毅介紹。
變廢為寶,甘蔗的綜合利用是“第三車間”。記者看到,在新和鎮湘桂糖廠附近,分佈著酵母廠、肥料廠、造紙廠、飼料廠,當值榨季,一輛輛貨車進出其中。
“甘蔗榨糖,蔗渣造紙,蔗葉、制糖濾泥開發成有機肥,廢蜜糖生産酵母,廢水處理後灌溉農田,江州區在傳統甘蔗産業上打造了一條循環經濟産業鏈。”當地扶貧幹部説。
江州區的甘蔗尾梢年産量達150萬噸以上。以往,如何處理成堆尾梢,最令蔗農頭疼,往往只能燒掉或堆埋漚肥。後來,江州區發現,甘蔗尾梢經過切割、發酵、降解後,竟是上好的飼料。大唐、大華等農業企業紛至遝來,搞起了生物飼料和肉牛、肉羊養殖,也帶動了當地農戶養殖業的發展。
經過“三個車間”的錘鍊,一根甘蔗,吃幹榨凈,農民增收,有了底氣。
“圍繞蔗糖産業,做好‘甜蜜文章’,實施‘全産業鏈’扶貧,通過産業轉型、扶貧模式等要素大膽創新,充分調動了企業反哺扶貧的積極性、貧困戶自我發展的主動性。”江州區委書記農化説,對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江州區充滿信心。(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