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新時代好家風)家訓鄉約築民風 數百年傳承潤子孫

2018-03-07 11:15:55 | 來源:新華社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新華社南寧3月6日電(記者曹祎銘 農冠斌)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興業縣石南鎮的東山社區文化底蘊深厚,是廣西有名的歷史文化名村。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當地何氏一族因本族人明朝太仆寺卿何以尚官聲清越,一生踐行忠孝與清廉而備受世人尊敬。何氏家訓在歷史長河中薪火相傳,深深影響著當地民風。

  忠孝清廉傳家風

  “文章報國際時泰,忠孝全家爾熾昌”,今年正月十五,67歲的何小明拿出家中珍藏的這幅祖傳對聯再一次給兒孫講解何氏先祖留下的家風家訓。

  東山社區原為東山村,2015年升級為社區,目前有6300多人、15個姓氏,其中何姓人口占一半以上。走進東山社區,乾淨整潔的村中小路四通八達,青山環抱中,聚集著大片明清民居,何以尚故居就坐落其中。

  明嘉靖三十一年(西元1552年),二十五歲的何以尚鄉試中試,以舉人出身進入仕途,官至太卜寺卿,官階三品,是興業縣古時官階最高的人。後因冒死覲見救海瑞、抵制首輔嚴嵩胡亂動用庫銀而名垂史冊。

  深知家規家訓重要性的何氏一族很早就制定了《何氏家訓十二則》,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敬祖、敦族、為善、守成等十二個方面教育何氏子孫要忠孝、清廉、正義。

  廣西玉林市何氏宗親會秘書長何金明告訴記者,何以尚的父親何世錦曾親自在自家庭院懸挂“非仁毋為,非義毋行,夙夜匪懈”的訓詞匾額,又一再力戒後人,“若曹異日拜一命,但為天子官,勿為私家官,但為庶民官,勿為子孫官。”以孔孟之道要求子女為人處世。

  “忠孝、清廉這些家風,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經常給我提起,一直要求我記住並且要做到的。”何金明説。

  “讀書的意識在東山深入人心,以前我讀興業高中的時候,每週日走路返校的學生中,東山村的學生往往佔有很大比例,是一條很美的風景線。”今年75歲的退休職工何國亮告訴記者,“讀書人多了,忠孝、清廉的家風就潛移默化地傳承下來,成了大家公認的準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言傳身教立鄉約

  走在東山社區,給人的直觀感覺是,這裡有著濃濃的文化氣息,從墻面上已經斑駁的忠孝、清廉題材的壁畫到社區內依然保留的各姓氏祠堂墻壁上的家訓,點滴細節之處都浸潤著家風祖訓。東山社區黨支部書記何培強説:“現在社區內不少家祠正在維修,大家普遍覺得,除了祭祖之外,這些家祠也是傳承家風祖訓的重要載體,一定要保護好。”

  在東山社區的中央,有一座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鄉約亭。亭為方形,青石為礎,地面鋪青磚,沒有雕梁畫棟。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亭子,卻因為《鄉約十條》的存在而成為東山社區所有居民心中數百年來最神聖的殿堂。

  興業縣作家協會主席何每告訴記者,鄉約亭原為“旌善亭”,是何以尚中舉後,在何以尚和他父親何世錦共同倡議主持下修建的。全村人共同擬定了以“讀書修禮”“忠孝清廉”為核心要義的《鄉約十條》,挂列于亭中,亭子更名為“鄉約亭”。

  “好的家風不僅影響自家的子子孫孫,也會昇華為當地的鄉規民約。”何每説,“何氏家風的核心要義被歷史上東山村各族姓村民所採納,其影響力已經超出一個家族的範圍。”

  《鄉約十條》是何氏家規家訓在全村的推而廣之,它以禮教修明為首,正心修身;以忠孝清廉為要,育才養賢。擬定後便得到廣大村民的認同和讚許,紛紛傳誦踐行。

  “學好本領,服務人民。”這八個字是東山社區村民何國鈞送給考上警校的孫子何榮的。今年89歲的何國鈞祖孫三代都是國家公職人員,兒子何際健現為玉林市公安局督察專員,孫子何榮是廣西公安消防總隊防火處少校工程師。

  何際健表示,從小父親的言傳身教對他産生了很大影響,尤其是為國盡忠、報效祖國,現在他又把這些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兒子何榮也在2012年成為中國第二批赴南蘇丹維和警隊的成員,並圓滿完成維和任務。

  今年67歲的何小明是東山社區中有名的致富帶頭人,村裏面幾乎每條水泥路都有他的捐款。現如今,何小明早已把自己的工廠交由兒子們管理,“我從來不教他們怎麼做生意,只教他們怎麼做人,他們必須要做到忠孝、善良、誠實、正直。”

  家訓鄉約啟後人

  “自古讀書為上策,從來修德即良方。”這是挂在貧困戶高玉蓉家廳堂上的一副對聯。早年喪夫的高玉蓉一個人拉扯三個女兒,在大女兒何雨玲讀高中時,因為家裏實在困難,無法供女兒繼續讀書。興業縣何氏宗親會便主動籌錢,短時間內就解決了何雨玲的讀書問題。目前何雨玲已是中國農業大學的大三學生。

  興業縣何氏宗親會副會長何報源告訴記者,從2012年起,宗親會都會不分姓氏,對東山社區內所有考上市級重點高中或者縣高中重點班以及考上本科院校的學生進行獎勵。同時宗親會每年還會拿出一定資金對獲得各級教育部門表彰的教師進行獎勵。

  優良的家風傳承至今,使得東山人有著很強的家國情懷和大局意識。2014年黎湛鐵路(廣西黎塘至廣東湛江)電氣化改造過程中,涉及多個村屯的祖墳遷移工作。在東山社區,有關村民積極主動配合工作,僅用幾週的時間便將祖墳遷移完畢,“這個速度是難以想像的,當時其他村屯的祖墳遷移工作一般都要反復做村民思想工作,耗時往往要好幾個月。”石南鎮副鎮長梁炳敏説。

  “國家的事是大事,沒有國哪有家,國家又不會虧待我們,為什麼不主動遷墳呢?”69歲的村醫何際雄在得知消息後,還未等村幹部上門做思想工作,便第一時間開始著手遷墳工作。

  廣西師範大學教授唐淩認為,健康高尚的家訓,不僅促使家庭人才輩出,興旺發達,而且也幫助國家實現穩定與繁榮,促進社會發展進步。

  “雖然我不是何氏後人,但是我是何氏家訓家風的傳承人。”梁炳敏説,“不論文治武功,亦或漁耕樵讀,何氏一族取得的成就都彰顯了家風在人文熏陶上的巨大影響力。”(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