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緊盯“末梢”鏟“蠅貪”

2018-05-16 09:48:26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緊盯“末梢”鏟“蠅貪”

  ——桂林市持續深化扶貧領域專項治理工作見聞

  廣西日報記者 李 賢  通訊員 芊 墨    近日,桂林市紀委監委通報了三起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典型案例,不僅在電視、報紙、互聯網上通報警示,還通報到村屯基層一級,通過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宣讀、在村屯宣傳欄裏張貼、在鄉村喇叭中廣播等形式,層層通報曝光案件,將查處鄉鎮和村屯發生的問題,“點對點”通報曝光到相關鄉鎮和村屯,充分發揮通報警示震懾作用,調動群眾參與監督。    “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嚴肅認真對待,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桂林市持續向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亮劍,切實維護群眾利益。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底,全市扶貧領域共立案2230件,給予黨政紀處分1818人,涉案資金2.1億元;全市有1124名幹部主動向紀委交代問題,上繳違紀款1465.3萬元,形成持續震懾。    “滅蚊行動”護民利    今年2月中旬,自治區紀委印發文件,要求全區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桂林市立即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的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並決定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為期三年的“滅蚊行動”,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春耕時節,涉農涉種的各類惠民資金相繼落地。為防患于未然,桂林市委組織5個督查組,直插村屯基層一線,通過明察暗訪、走訪座談、實地查看、核查資料等多種方式對全市專項治理等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市紀委派出6個督查組,對17個縣(區)和22個扶貧領域職能部門工作推進情況進行督查指導,並建立市縣兩級紀委領導聯繫指導貧困鄉鎮、貧困村制度,將責任壓實到基層一線。同時,督促22個扶貧領域職能部門分系統和17個縣區組織各級幹部進村入戶、深入一線查訪核驗、排查,監督檢查和巡察相結合,防範扶貧領域貪腐。    針對扶貧領域易發高發、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該市以嚴肅查處、掛牌督辦為抓手,對2016年以來受理的信訪舉報和問題線索進行“大起底”,對未辦結或辦理不到位的,重新進行處置,共梳理信訪舉報件868起,對扶貧領域案件進行“閃電”式的直查快辦。    僅一季度,該市共查處扶貧領域案件502件,給予黨政紀處分200人,涉及處級幹部12人,掛牌督辦案件33起,持續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    全員蹲點解難題    “這些惠農政策列表中,你享受到了哪幾項?有沒有被剋扣的?”“鄉鎮領導多久來村裏一次,都做了些什麼?”    今年3月以來,桂林市不少貧困村群眾經常遭遇“陌生人”。原來,按照市委統一部署,桂林市紀委監委全委機關領導採取不打招呼、不定路線等方式,率隊直插村屯進行蹲點調研,聽民聲解難題。    4月中旬,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呂洪安帶領調研組來到荔浦縣海拔最高的深度貧困村長灘村。這個村子位於大山深處,散居著62戶241人,貧困發生率為44.8%。沙石路到村委就斷了頭,一行人踩著雨後的泥濘,來到貧困戶家中,認真查看危改新建的住房,詢問目前的生産生活狀況、存在的困難以及駐村幹部的扶貧工作情況等。面對褲腳和鞋子沾滿泥土的紀檢領導,平時不愛説話的村民謝大瓊敞開心扉,如實告知相關情況。    脫貧攻堅,越往後越是硬骨頭。桂林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領導幹部深入最貧困的地方,到群眾身邊傾聽民情民意,摸清摸透實情,科學謀劃、精準施策。今年1-4月,他們已開展蹲點調研179次,共走訪貧困戶1663戶,發現問題線索124條,已整改問題158個。    “三盯三抓”出實效    “只要是不重視或不認真做扶貧工作,就一定被問責。”桂林市一位被問責的扶貧辦主任如是説。近兩年來,因在扶貧領域“兩個責任”落實不到位、工作不力,該市共有335名幹部被嚴肅問責。    針對扶貧領域虛報冒領、騙取套取、截留私分、揮霍浪費等突出問題,該市紀委前移扶貧攻堅紀律保障戰場,以“盯責任到人,抓監督檢查;盯精準排查,抓問題導向;盯關鍵重點,抓問責懲治”為抓手,紮實推進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    “三盯三抓”出實效。去年以來,圍繞扶貧領域監督問責,該市對11縣6城區148個鄉鎮街道和29個市直單位進行了巡察,開展巡查調研39次,發現問題線索553條,提出整改意見1539條,梳理移送問題線索48個,轉立案280起。全市查處處級幹部51人、科級幹部202人,村委幹部656人,查出、歸還、糾正、追繳金額2.32億元,嚴肅查處了全州縣財政系統6個鄉鎮財政所虛報、剋扣、侵佔涉農補貼資金系列案,黨政紀處分20人(次)、涉案金額216.69萬元、惠及群眾9639戶;查處灌陽縣扶貧辦6人違紀窩案、荔浦縣四所中學套取食堂資金862.2萬元髮發津補貼涉及20人等一系列案件,在全市引起震動,形成有效震懾。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