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大學生“牛倌”如何帶動貧困戶養牛

2018-06-19 16:22:55 | 來源:新華社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大學生“牛倌”如何帶動貧困戶養牛?

  新華社南寧6月19日電(記者夏軍、覃星星)青山綠水間,一頂頂藍色大棚外表裝飾得如童話裏城堡一般,分外惹眼。走近再看,是牛棚。

  6年前,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楊遠澄,來到廣西上林縣山區農村創業,搭起這些牛棚養牛。在他的帶動下,這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7%的貧困戶跟著他養牛,養牛成為當地重要扶貧産業。

  走進楊遠澄的牛棚,很難聞到普通養牛場散發的臭味。楊遠澄説,他們以科學方法養牛,場內牛棚、牛體、産房等定期消毒,牛食用的是特意從鄰省貴州選購運回的酒糟,還有中草藥、玉米稈等。

  “我們定期給牛放音樂,還有專人定期給它們洗澡、按摩。肉牛通過互聯網銷售,每公斤售價可達200元左右,價值相當於普通農家小黃牛的4倍。”楊遠澄説,如今全縣3000多貧困戶參與養牛,佔全縣貧困戶總數的17%;87個合作社跟著他養牛。

  為何有如此多貧困戶選擇跟著他養牛呢?

  2012年,從廣西大學商學院畢業的楊遠澄看好了養牛這一行業。“廣西山水好、無污染,只要培育出好牛肉,打好品牌,肯定大有可為。”楊遠澄説。

  他在生態優美的上林縣白圩鎮朝韋村建起養殖場,引進了200頭牛犢。好生態裡長出的牧草、玉米稈以及穀物飼料,使養殖的牛肉肉質香嫩、營養豐富,出欄的肉牛十分暢銷。楊遠澄將牛肉註冊了“廣西山水牛”商標。“七八千元的牛犢,養殖幾個月後每頭售價近兩萬元。”楊遠澄説,看到利潤比較可觀,隨後他將養牛的規模擴大至1000多頭。

  富了不能忘鄉親,楊遠澄決定帶動貧困戶養牛脫貧。2015年開始,在當地政府推動下,許多鄉村成立農業合作社,他們利用5萬元的貼息貸款,由楊遠澄的公司幫助購買牛犢,集中在合作社養殖,出欄後,由楊遠澄的公司回購,貧困戶領取分紅。

  貧困戶們很快嘗到“甜頭”。來自白圩鎮石塘村的韋忠勇2016年3月份開始養殖山水牛,今年已經實現脫貧。“第一年養了6頭,年底就有5000元分紅。如今我在合作社裏上班,每個月還有2400元左右的工資,家裏之前被當作廢物扔掉的玉米稈、甘蔗尾葉、花生葉子等,現在都可以賣到200元一噸。”韋忠勇説。

  合作社養殖的肉牛,楊遠澄承諾全部回購,且比市場價每公斤高1元錢,合作社也可自銷。這增添了不少農戶的信心。

  白圩鎮鎮長韋小波告訴記者,隨著示範效應日趨明顯,“今天我養牛,明天牛養我”正成為當地許多村民尤其是貧困戶的共識。

  為調動貧困戶積極性,楊遠澄還推行“認養扶志”扶貧模式:由社會資本出資1萬元,認養一頭“扶貧牛”,一年後公司退還本金,並贈送部分牛肉;而被幫扶的貧困戶將獲得公司提供的一頭價值5000元牛犢。

  “前提條件是,貧困戶每年負責種植或自行收集價值6000元以上草料,銷售給合作社或龍頭企業。”楊遠澄説,這是為引導貧困戶靠勤勞脫貧致富,避免“等靠要”思想。

  這一扶貧模式很受合作社和貧困戶歡迎,已有46個合作社、1000多戶貧困戶報名。“到2020年,廣西山水牛養殖規模可達5萬頭以上。”楊遠澄説,下一步還將建設山水牛現代産業園,推進農旅結合發展,讓“廣西山水牛”成為廣西的一張新名片。(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