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聾啞夫妻與“蠶”同居 種桑養蠶收入過萬

2018-06-21 16:26:32 |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國際在線廣西頻道消息:在百色淩雲縣,種桑養蠶是當地一項重要扶貧産業。當地村民與桑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地一對聾啞夫婦與蠶“同居”,靠種桑養蠶踏上脫貧致富的小火車。

  劉正芬、楊巧夫婦是淩雲縣加尤鎮磨賢村的一對聾啞人夫妻。他們家住大石山區,靠著雙手,用毅力和勤勞,改變現狀,種桑養蠶,脫貧增收,創造幸福生活。

【唐已審】【供稿】【八桂大地、八桂大地-百色】【金融投資-圖文】【移動端】聾啞夫妻與“蠶”同居 種桑養蠶收入過萬

  劉正芬夫婦在採摘桑葉  

  今年43歲的劉正芬,先天聾啞,出生在“九分石頭一分地”的大石山區磨賢村西必屯,是精準識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17年前,劉正芬和鄰村同是聾啞人的楊巧結為夫婦。他們想方設法掙錢養家,楊巧則勤勞持家,日子過得平靜安穩,隨後兒女相繼出生,壓力倍增,這也激發了他們的幹勁。

  磨賢村很早就有人種桑養蠶,幾年前劉正芬也開始種桑養蠶。但因蠶房、技術受限,種養沒有形成規模,勉強能維持家庭開支。

【唐已審】【供稿】【八桂大地、八桂大地-百色】【金融投資-圖文】【移動端】聾啞夫妻與“蠶”同居 種桑養蠶收入過萬

  劉正芬夫婦在喂蠶寶寶 

  “前幾年,他向親戚、鄰裡借了錢起了現在的兩層磚混房,他們住在一樓,二樓則養蠶,過上了與蠶‘同居’的日子。”磨賢村村支書譚遠昌介紹説。

  從建蠶房,種桑樹,養蠶如何消毒,如何防蟲,如何防病,養小蠶要注意什麼,比起別人,劉正芬的種桑養蠶之路充滿了坎坷。

【唐已審】【供稿】【八桂大地、八桂大地-百色】【金融投資-圖文】【移動端】聾啞夫妻與“蠶”同居 種桑養蠶收入過萬

  劉正芬妻子楊巧在查看蠶繭情況 

  “夫妻倆都是聾啞人,溝通起來很困難,但是他愛學習,好鑽研,語言無法溝通的,就到別人家去實地看,現場學,村裏人也都樂於幫助他。”駐磨賢村第一書記黎丁菱説。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正芬今年已成功養了2批蠶,每批4.5張,每張蠶繭120斤,每張三千多元,賣繭收入已超過三萬元。夫婦倆的小日子,也開始紅火起來。“他的勁頭很足,今年他肯定可以脫貧。”黎丁菱説。(文/圖 米儒聰 編輯 王功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