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靖西:繡球拋出致富路

2018-11-28 14:03:49 | 來源:光明日報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市,繡球不僅是定情信物、旅遊工藝品,更是文化致富的吉祥物。壯鄉兒女用一雙雙巧手,把傳承千年的繡球製作技藝發展成脫貧致富的旅遊扶貧産業,在傳承與創新中編織出錦繡前程。

  初冬的午後,記者走在靖西市新靖鎮舊州街頭。古樸的青石板路兩旁,一座座灰磚黛瓦的古民居裏,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有村民在縫製繡球,大小不一、色彩鮮艷的繡球擺在各家門口,給青山環繞、流水縱橫的舊州老街增添了別樣色彩。

  “繡球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的前身是兵器,由青銅製成,史書上稱其為飛砣。後來,能歌善舞的壯族人逐漸將飛砣改為繡花囊,包裹穀物和豆子,寓意將情感的種子拋給愛人,祈求愛情像糧食一樣豐收。舊州自古以來就以製作繡球而聞名於世,享有中國繡球之鄉的美譽。”舊州景區的講解員陸桂林邊走邊説,停在了一位老太太家門口。

  這位老太太半邊身子撲在小矮桌上,瞇縫著雙眼,左手按壓著棉布,右手握著鉛筆,一筆一畫地在棉布上畫著荷花,身旁放著剪刀、布料等。這股認真勁兒和淡定自若的神情,引得來往的遊客駐足觀看。

  繡娘名叫黃肖琴,今年75歲的她從小愛好刺繡,一個編線機、一張小板凳、上百種五彩絲線,黃肖琴穿針引線幾十年,不斷推陳出新,在傳統12瓣繡球基礎上設計出精美的30瓣繡球,在平繡繡球的基礎上研製出堆繡繡球,使其更富藝術性和觀賞性,讓古老的工藝品煥發出新光芒。

  “我年紀大了,手也抖了,眼睛也花了,但感覺還在。只要還能動,我就不能停。”作為壯族繡球製作技藝傳承人,黃肖琴認為繡球技藝要一代代傳承下去,讓這門傳統技藝年年花開、代代精彩。

  黃肖琴的心願逐漸變成現實。近年來,廣西不斷加強繡球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在傳承與創新中讓繡球技藝活起來。2005年9月,靖西舊州壯族生態博物館開館。2006年,包括壯錦、繡球等編織技藝在內的壯族織錦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007年,靖西開展民族生態文化型文化致富工程,以生態博物館推動民俗旅遊,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旅遊結合,把繡球發展成旅遊産品,通過農民致富帶動繡球技藝的傳承。2012年,繡球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遺産保護名錄。近幾年,靖西因村施策,把繡球産業確立為舊州街精準脫貧的主導産業,著力打造繡球一條街,促進繡球製作技藝不斷與時俱進。

  從中國-東盟博覽會到上海世博會,從送親朋好友的繡球伴手禮到日本國立民族博物館收藏的超大繡球,處處都能見到舊州繡球的身影,舊州繡球正成為傳遞愛情、親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成為讓世界了解靖西、讓靖西走向世界的文化載體。憑著一雙雙巧手,壯鄉的優秀兒女讓繡球技藝傳下去、活起來,並把壯族的繡球拋向了市場,拋向了全世界,鋪就了壯鄉人民的致富路。“如今,舊州共有1500多人參與製作繡球,其中貧困人口約200人;年産繡球50多萬個,産值近1000萬元。”負責舊州景區經營的靖西市新發展投資集團董事長楊召宇説,繡球産業的發展,解決了當地村民的務工問題,大部分貧困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光明日報》( 2018年11月28日 01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