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于鏡頭內外守望那份溫暖之光 ——記廣西籍攝影家何光民

2018-12-27 17:27:21 |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編輯:唐志強 | 責編:趙瀅溪

【唐已審】【原創】于鏡頭內外守望那份溫暖之光 ——記廣西籍攝影家何光民

吊腳樓 攝影 何光民

  國際在線廣西頻道報道(穆德爽):何光民有一幅攝影作品叫《吊腳樓》,透過燈光溫暖的窗欞,可以看得見每個家庭的祥和與友愛,如果不是樓體高低錯落的屋檐,墻壁已不再是隔開彼此的距離。而廣西籍攝影家何光民所守望的,就是這樣彼此關懷的溫暖之光。

  能反應百姓生活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12月18日,正當全國上下同賀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一個低調又“奢華”的攝影展——“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在南寧悄然開展,展會上雖然只有86幅作品,但時代光影交錯,人文情懷熠熠生輝,縱橫40年的人間精彩匯聚於此,那些永不磨滅的鮮活歲月,就這樣,或黑白或彩色地定格在那裏,每一幅作品都讓觀者動容。承辦並參與組織策劃這次攝影展的,正是何光民。

【唐已審】【原創】于鏡頭內外守望那份溫暖之光 ——記廣西籍攝影家何光民

“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攝影展 攝影 蔣漢輝

  遍尋這次攝影展,找不到何光民的作品。多年來,作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南寧市青秀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何光民勤奮創作,已經有283幅作品獲得市級以上獎項,百餘幅作品參加國際影展並獲獎,並多次被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採用,為何此次沒有參展?

  “我們既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親歷者,更是記錄者,舉辦這次影展的目的就是鼓勵廣大攝影人用鏡頭記錄時代的變遷,我作為組織者也是評委,應該讓更多的攝影愛好者參與其中。”何光民説,“如果攝影人不去用鏡頭去記錄時代變遷,就是一種失職。”

  青秀區攝影家協會主席劉綿堯説,從布展、製作相冊到獎金髮放,何光民全程承辦此次攝影展,並且還拿出30萬元作為會員的攝影創作獎勵基金,激勵廣大攝影愛好者多出精品。

  “我認為,能夠反映老百姓生活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所以,此次參展的全部是精挑細選的人文作品。” 何光民説。

【唐已審】【原創】于鏡頭內外守望那份溫暖之光 ——記廣西籍攝影家何光民

《叔叔你別走》 攝影 盧伊琳

  攝影展上,有一幅作品叫《叔叔你別走》,畫面紀錄的是2001年7月14日那天,完成邕江抗洪搶險任務的官兵離邕返回部隊時,一個小朋友緊緊抓住武警叔叔的手,久久不願鬆開……

  把風景帶到山外 把溫暖留在山裏

  早年做過報社記者的何光民,現經營一家文化傳播公司。無論是他出行的車輛,還是生活的小屋,亦或是辦公室裏的擺設,都簡單質樸不見半點奢華。他家中墻上,挂有幾張照片,説起照片的來歷,何光民潤濕了眼眶。

【唐已審】【原創】于鏡頭內外守望那份溫暖之光 ——記廣西籍攝影家何光民 

2012年,何光民(右一)在山區小學捐贈學習用具 (圖片由何光民提供)

  2012年,何光民第一次去貴州省從江縣加榜梯田采風,儘管以前聽説過那裏還很貧窮,也給學生們準備了兩千多塊錢的學習用具,但看見四面漏風的宿舍,破破爛爛的教室,還是令他心疼不已。

【唐已審】【原創】于鏡頭內外守望那份溫暖之光 ——記廣西籍攝影家何光民

加榜梯田  攝影 何光民

  後來,這些千里之外的孩子們,成了他心底一份難捨的牽掛。幾年中,他又幾次去加榜,不僅自己捐款捐物,還組織愛心人士進行捐助,直到在當地政府和各界愛心人士的努力下,學校有了新校舍,孩子們能過上暖暖的冬天,何光民這顆心才算安穩。

  二十幾年的攝影生涯,何光民總是這樣,懷著一顆悲憫和感恩之心,把美景帶出大山,把溫暖留在山裏。

 【唐已審】【原創】于鏡頭內外守望那份溫暖之光 ——記廣西籍攝影家何光民

2018年2月,何光民(左一)與愛人去雲南省會澤縣大橋鄉,去看望他在那裏資助的貧困學生   (圖片由何光民提供)

  是的,有些原生態的景觀是攝影人的天堂,而那些充滿渴望的眼睛,卻是攝影人心中的牽掛和隱殤。何光民的攝影作品,不僅帶著原生態的泥土香,也駐留人文關懷與人間大愛。

  廣西的靖西、都安、上林以及隆林等縣(區)的192名孤兒學生等,都得到過他的傾情資助。據不完全統計,二十幾年來,何光民累計為助學、助孤、助貧等公益事業捐款捐物60余萬元。

  快門按出一段“父女”親情

  何光明的書櫃上,擺放著夫妻倆和一個女孩的合影。説起這個女孩,又牽出一段長達20年的親情故事。

  照片中的女孩叫韋玉芬,1998年3月,在南寧市良慶區那陳鎮中學讀初一的韋玉芬在接過愛心人士捐款時,忍不住哭了。何光民按下快門的一瞬間,便開始了他長達十幾年的資助與幫扶。

  韋玉芬的家不僅殘缺而且一貧如洗,父親于1993年病故,母親癱瘓在床多年,85歲的外婆無力照顧三個年幼的孩子。看到孩子們吃的晚飯是開水泡飯,何光民的心被深深刺痛,他當即掏出200元塞到韋玉芬手裏,並承諾以後韋玉芬的學雜費、伙食費都由他負責,直到大學畢業。而當時,何光民的月收入才300多元,家境並不寬裕。但資助韋玉芬讀書,何光民從未間斷,直到小韋從柳州財經學校順利畢業,找到工作。

【唐已審】【原創】于鏡頭內外守望那份溫暖之光 ——記廣西籍攝影家何光民

1998年,韋玉芬(左)接受愛心人士捐款  攝影 何光民

  2010年10月,何光民伕婦到柳州參加韋玉芬的婚禮。 “沒有何叔叔,就沒有我的今天,何叔叔和阿姨就是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在我心裏早已經把他們當作我的父母了。” 婚禮上,韋玉芬幾度哽咽才説完這段話。

  “他們每年都會帶孩子來看我們,孩子管我們叫外公和外婆,我們早已經是一家人。”何光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是的,一滴水能折射出大陽的光輝,一個影像定格了往昔崢嶸。何光民,一個普通的攝影人,不僅用鏡頭記錄了一個崛起的時代的點點滴滴,也在時代的光影中,守望著連接萬家燈火的溫暖之光。

【唐已審】【原創】于鏡頭內外守望那份溫暖之光 ——記廣西籍攝影家何光民

何光民(右一)夫婦參加韋玉芬婚禮  (圖片由何光民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