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南寧訊 (記者/袁琳 通訊員/覃聰穎)5月8日,記者在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穿山甲救護繁育基地親眼所見以往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喜事——極度瀕危的獲救穿山甲在人工圈養條件下實現“三代同堂”。
2012年,經廣西林業廳批准,廣西林科院成為穿山甲救護繁育試點單位。2016年6月,廣西林業廳下達“穿山甲救護與繁育試驗研究”項目,落地該基地實施。有了之前的試點經驗積累,基地當年對所接收穿山甲進行救護初見成效,半年成活率達到40%以上,越冬100%成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獨有救護技術。基地先後成功繁育穿山甲子一代22隻(目前存活13隻)、子二代7隻(目前存活3隻),建立了“三代同堂”群體,總結出一套穿山甲人工繁育技術。
今年4月上旬,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廣西大學等單位的專家現場查驗評議後,一致同意通過項目驗收。
上世紀以來,全球有100多家動物園嘗試飼養穿山甲,但大多養不過6個月,存活2年以上極少。目前尚未檢索到公開報道或專業發佈穿山甲在人工圈養條件下繁殖子二代的。
對查獲收繳的非法買賣、販運或走私穿山甲實施有效救護,長期以來是個普遍性難題。野生穿山甲以白蟻和黑蟻為食,救護馴養的首要問題是食源難以解決。廣西林科院科研人員根據穿山甲進食特點,用黑螞蟻配合其他昆蟲、動物骨質、植物蛋白等成分,製成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探索出穿山甲適用飼料。試驗表明,喂食這種人工飼料基本滿足馬來穿山甲的生長髮育需求。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年度內9隻野生代雌性馬來穿山甲中的8隻交配産仔,繁殖率89%;出生1.5年以上的5隻子一代雌獸全部交配産仔,繁殖率100%。
經過多次改進設計,該基地獨創的穿山甲專用籠舍大致定型,棲息區和活動區各自獨立又相互連通,並且自動調節冬季溫度,外來穿山甲因此得以逐步適應南寧氣候和圈養環境。通過觀察穿山甲的行為規律和對比試驗,基地初步總結出一套穿山甲救護繁殖、疾病防治、幼獸撫育等方面的經驗和技術。
業內人士認為,馬來穿山甲救護繁育和人工馴養在廣西取得重大突破,為拯救這一極度瀕危物種打下了良好基礎,可為中華穿山甲的救護提供借鑒。